2022年,疫情的阴影挥之不去,再叠加通胀高企和利率上升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减速。香港经济大幅放缓,2022年萎缩3.5%1(相比之下,2021年增长6.4%)。
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香港银行业2022年仍然实现总体资产负债表温和增长。所有持牌银行的总资产增长了2.5%,达到23万亿港元。贷款及垫款小幅下降0.6%,存款下降0.2%。随着利率持续上升,香港银行业从中受益匪浅,净息差显著增长。这与我们在《2022年香港银行业报告》中的预测相一致。2022年,所有持牌银行的净息差提高了24个基点,达到1.55%;计提减值损失准备前的经营利润增长24.3%,达到2,200亿港元。
继2022年七次加息后,美联储于2023年2月、3月和5月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分别上调25个基点。香港金融管理局跟随美联储加息步伐,2022年将基本利率从0.5%上调至4.75%,并在2023年1月至5月进一步上调至5.5%。2022年,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HIBOR)从0.26%大涨至4.99%2(三月期HIBOR)。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衡量银行平均资金成本的综合利率从0.21%升至2.11%,升幅达190个基点。
2023年,未来利率走势仍然高度不确定,但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的不断下降表明,随着各大银行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利率来吸引港元资金,HIBOR和LIBOR将逐步趋同。香港特区政府预测,香港经济在2022年萎缩3.5%后,2023年将增长3.5%至5.5%。2023年消费者价格指数预测值为2.5%,较2022年的1.7%有所上升1。
展望未来,香港银行业2023年的业绩可能将与香港经济的复苏速度和程度,以及中国内地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房地产及科技、媒体和通讯行业的健康状况)紧密相关。虽然高利率环境有助于银行提高盈利能力,但银行必须密切监测管理贷款组合信用风险。
2022年,香港八大虚拟银行在市场上表现活跃:有关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虚拟银行相关章节。
在本报告中,我们分析3了香港十大本地注册持牌银行4的部分关键指标。对于某些在香港设有双重法人架构的银行(例如同时设有分支机构和拥有法人地位的认可机构),我们没有合并此类银行的业绩。我们的分析以报告主体为基础。
净息差
与2021年相比,所有受访持牌银行的平均净息差5上升了24个基点,主要是由于在高利率环境之下,收益率曲线变得更加陡峭,金融资产信用利差走阔。所有受访持牌银行的总净利息收入增长23.7%,从2021年的2,240亿港元增至2022年的2,770亿港元。贡献因素是利息收入增长47.3%,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被利息支出增长113.5%所抵消。2022年,十大持牌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从2021年的1.14%增至1.36%。十大持牌银行的净息差均有所上升。
2022年,在十大持牌银行中,以净息差计,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展银行”)、恒生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银行”)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丰银行”)斩获前三甲。星展银行的净息差涨幅最大,从2021年的1.33%增至2022年的1.79%,上升46个基点。星展银行的贷款和投资证券业务年内分别增长15.4%和68.3%,推动该行净利息收入上涨6。
恒生银行的净息差从2021年的1.49%上升至2022年的1.77%。主要推动力包括存款利差增加17个基点,以及零成本资金的贡献增加11个基点。这归功于在全球央行加息期间,该行主动出击,积极管理资产负债结构7。
汇丰银行的净息差增加30个基点,从2021年的1.37%上升至2022年的1.67%。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客户存款利差走阔,以及再投资收益率的上升8。
我们认为,总体而言,利率上升利好香港银行业。尽管美国未来的利率走势受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但有观点认为,2023年美联储最多还会加息一到两次。
香港银行业(尤其是经常账户和储蓄账户余额较大的大型银行)从利率上涨中受益匪浅。然而,2022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随着利率走高,大量资金在逐利性驱动下流出经常账户和储蓄账户。截至2022年底,经常账户和储蓄账户占存款总额的比例为47.8%,而相比之下,这一比例在2021年底为61.5%。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期各大银行为了争夺客户存款,将上演更为激烈的价格战。
成本
在通胀压力下,成本管理仍是香港各大银行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抓手。颇为振奋人心的是,截至2022年,受访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平均下降了4.8个百分点,降至49.4%。这主要由经营收入增长12.6%推动,尽管2022年经营费用增长2.9%至2,150亿港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营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相比之下,2020年至2021年经营费用增长了8.8%。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香港银行业在成本管理方面下的功夫。
虽然2022年下半年,本地疫情形势保持总体稳定,香港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但受访银行的总员工成本增速有所放缓,2022年仅略微增长1.1%(相比之下,2021年增幅为8.1%)。
十大受访银行的总经营收入增长了13.2%,总经营费用增长了2.4%。十大银行的加权平均成本收入比率有所改善,从2021年的49.5%降至2022年的45.2%。
交通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银香港”)和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银行”)分别是成本收入比率最低和最高的两家银行。十大受访银行中,仅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亚洲”)和恒生银行两家的成本收入比率有所上升。工银亚洲的成本收入比率从2021年的29.5%上升至2022年的30.4%。主要原因包括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下降16.0%,导致总经营收入下降,以及员工成本增加1.4%,其他管理费用增加1.9%,导致经营费用小幅上升9。
恒生银行的成本收入收率从2021年的42.6%上升至2022年的43.5%。主要原因是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下降22.9%,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创造的净收入下降109.9%,导致总经营收入下降。成本收入比率上升的因素还包括其他经营费用增长4.6%,主要涉及信息技术相关成本和员工成本10。
渣打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率在十大银行中下降幅度最大,从2021年的74.3%降至2022年的65.6%,但该行仍然是唯一一家成本收入比率超过60%的银行。成本收入比率下降的原因是经营收入增长8.1%,且经营费用显著下降4.7%(驱动因素包括裁员开支下降,员工成本大幅下降9.7%11)。
贷款及垫款
所有受访银行的贷款及垫款总额在2021年增长6.6%后,2022年底小幅下降0.6%至100,520亿港元。这反映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贷款需求下降。商业贷款、按揭贷款和于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仍然占贷款组合的大部分,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达89.5%,较2021年的88.7%略有增加。商业贷款和于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仍然是最大的两类贷款。所有贷款产品的余额保持相对平稳。
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香港”)继续在贷款市场中领先。截至2022年12月31日,这两家银行占所有受访银行贷款总额的49.1%。
十大受访银行的贷款及垫款总额下降0.8%至86,710亿港元(2021年增长5.7%)。在十大受访银行中,有七家的贷款组合规模缩减。
2022年,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银亚洲”)的贷款余额相对收缩幅度最大,从3,030亿港元降至2,740亿港元。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贷款、交通业和交通设备贷款以及贸易融资收缩12。
在2019年出现收缩后,星展银行的贷款规模过去三年持续增长,并在2022年录得最大增幅(以百分比计)。星展银行的贷款总额从2019年的1,580亿港元大增至2022年的2,800亿港元,相当于在2019年的基础上增长77.2%。这主要是受2021年和2022年建筑施工行业贷款使用推动13。
汇丰银行的贷款及垫款总额(涵盖其亚太业务)下降3.3%至37,450亿港元14。汇丰银行香港业务的贷款余额总体保持稳定,住房抵押贷款增加部分抵消了贸易融资、工业、商业和金融贷款的下降。中银香港的贷款及垫款总额增长3.2%至16,560亿港元,主要受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宅按揭贷款增长推动15。
信贷质量
2022年经济困难重重,再加上第五波疫情和中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香港银行业的信贷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所有受访银行的减值贷款比率16从0.85%上升至1.36%,十大银行的减值贷款比率也从0.87%上升至1.35%。
在十大受访银行中,中银香港和交银香港分别是2022年减值贷款比率最低和最高的银行。中银香港2022年的减值贷款比率最低,为0.53%,较2021年的0.27%有所上升。交银香港的减值贷款比率从2021年的0.11%上升至2022年的2.75%,增幅居十大受访银行之最。背后的推动因素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和投资行业减值贷款增加17。
工银亚洲和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商银行”)的情况有所改善,减值贷款比率分别下降48和31个基点。主要原因是2022年若干减值资产被注销。
2022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全面的政策支持措施(例如,2022年第四季度出台“三支箭”政策和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旨在从以下三个方面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缓解开发商流动性问题、保交楼以及提供需求侧支持。展望未来,受影响的房地产开发商何时恢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住房需求。各大银行将面临减值贷款比率不断上升引发的压力,因此我们预计它们将以管理和缩减当前风险敞口为重心,并将继续密切监测借款人的偿债能力。
零售方面,2022年9月到12月,多家银行三次上调了最优贷款利率,总上调幅度达62.5个基点18。这进一步增加了借款人偿还按揭贷款的负担。2022年12月,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总额增至66.52亿港元19,而相比之下,2021年12月的总额为1.26亿港元20。相关贷款主要涉及银行员工的住房贷款或按揭保险计划下的住宅按揭贷款,因为此类贷款的贷款价值比通常较高。尽管如此,总体按揭贷款拖欠率从2021年的0.04%21上升至2022年的0.06%22。银行住房按揭贷款涉及的风险仍然很小。
展望未来,香港和中国内地疫情稳定将有利于促进本地经济增长,改善企业的基本面。2023年,各大银行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住房需求的恢复程度和速度,以及房地产开发商财务状况的将会如何改善。
1《2022年经济概况及2023年展望》第2、8和9页,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2月,https://www.hkeconomy.gov.hk/en/pdf/22q4_ppt.pdf
2 香港银行公会 — 港元利息结算利率摘要
3 分析对象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注册的金融机构。
4 本报告所述的十大本地注册持牌银行是指本地注册持牌银行中截至2022年12月31日总资产最高的十家银行。
5 净息差摘录自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摘录,或根据年化净利息收入和计息资产或总资产计算得出,视可获得的资料而定。
6 星展银行2022年年报第6、8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34/ar_22/ar_22_eng.pdf
7 恒生银行2022年年报第37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57/ar_22/ar_22_eng.pdf
8 汇丰银行2022年年报第18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02/ar_22/ar_22_eng.pdf
9 工银亚洲2022年年报第101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77/ar_22/ar_22.pdf
10 恒生银行2022年年报第178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57/ar_22/ar_22_eng.pdf
11 渣打银行2022年年报第12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269/ar_22/ar_22_eng.pdf
12 建银亚洲2022年年度报告第90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15/ar_22/ar_22_eng.pdf
13 星展银行2022年年报第28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34/ar_22/ar_22_eng.pdf
14 汇丰银行2022年年报及账目第106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02/ar_22/ar_22_eng.pdf
15 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2022年年报第280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72/ar_22/ar_22.pdf
16 减值贷款比率按发生减值的贷款及垫款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计算。
17 交银香港2022年监管信息披露表第39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320/fd_int/fd_int_1222_eng.pdf
18 货币与金融稳定情况半年度报告,2023年3月,第5页
https://www.hkma.gov.hk/media/eng/publication-and-research/quarterly-bulletin/qb202303/E_Half-yearly_202303.pdf
19 2022年第4季末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3/01/20230131-8/
20 2021年第4季末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2/01/20220131-9/
21 2021年12月住宅按揭统计调查结果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2/01/20220131-8/
22 2022年12月住宅按揭统计调查结果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3/01/2023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