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大黃金趨勢B.R.I.C分別代表Bio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Risk (可持續營運風險)、IFRS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S1/S2)、CSDDD (歐盟永續盡職治理調查指令)。企業若能提前布局、掌握趨勢,便能開創龍光煥發的2024新格局。
亞太區高度仰賴自然資本,對於生物多樣性流失議題應提前準備
2024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態系統崩潰喪失被視為未來10年全球前三大風險之一。而MSCI ESG與氣候研究部於去年底發布最新研究指出,高達 63%的亞太地區 GDP(約19 兆美元) 將面臨來自於生物多映像消失之風險。其中,亞太區前三名受到生物多樣性影響之產業:原物料、日常消費品產業和能源業之風險位居產業之冠,該產業企業或是關鍵供應商位於此些產業之企業更應提前作準備。
資本市場中,用以檢核企業是否將自然風險納入可持續營運考量中有許多評鑑指標,例如道瓊永續指數(DJSI)自2022年起在金融業以外的企業問卷當中,新增生物多樣性的單獨題組。而掌握資金流向的金融產業(包含保險、銀行、多元化金融)則在永續金融的相關題目中被期待應訂定與投融資標的針對生物多樣性議題進行溝通的相關指引,期待金融業能以資金驅動力道,協助企業推動自然生態保護、水資源管理的相關作為。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延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邏輯,著重在企業能否回答投資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最最關注的兩大問題—「哪些風險將對企業造成重大的財務衝擊?」、「針對這些重大風險,有關的因應措施可能造成經營策略與成本結構產生哪些變化?」。展望2024年,建議企業能有意識地得開始將自然相關的風險與機會納入行動與管理,除了持續關注相關法規與趨勢,內部進行教育訓練外,可先從管理面鑑別出風險和機會、衡量與評估其價值,並將其整合至企業策略藍圖中,在重要決策中提前因應。
企業應考量新興風險,納入BCP計畫中,面對環境衝擊迅速恢復
後疫情時代,隨著世界因極端氣候產生的天災、地緣政治導致供應鏈模組改變,不少企業改變其營運模式、風險控管機制,以確保在營運過程不受災害影響可持續營運。過去企業營運持續計畫(BCP)可能備而不用,甚少拿出來定期檢視演練、與時俱進,對於非財務面之趨勢議題敏感度較低,風險情境及對應方案演練較少且不完整。但隨著疫情、地緣政治及貿易通膨戰,供應鏈被迫重組等衝擊,諸多企業已被要求或提前洞察需要將塵封已久的企業營運持續管理計畫(BCM)重新落實,並針對各種衝擊,制定不同plan B、C、D,以期能在最短時間恢復一定程度的公司營運模式。
全球新興風險、生成式AI所創造出來的資訊可信度、驗證度,在在都考驗企業能否能有效運用科技而不被科技玩弄。2024年1月初KPMG 台灣CEO前瞻大調查中也顯示,台灣CEO視「企業營運風險」為最大風險(22%),其他影響台灣企業發展的風險如新興/顛覆性科技風險(14%)、數位網路安全(12%),利率風險和供應鏈風險並列第五(10%)。因此,企業在專注於永續法規、碳權以及環境風險的同時,更應該將雷達敏銳度擴增,將風險從過往的市場、現金流、信用風險等財務風險擴增至政治、經濟、供應鏈上下游風險,將其風險納入BCP計畫中,才能提前掌控協助企業能在風險大浪褪去後迅速恢復。
金管會要求台灣上市櫃公司自2026年年報起,三階段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
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於2023年推出IFRS S1及S2永續揭露準則後,台灣金管會則已在2023年8月發布我國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藍圖,將自2026年起依企業資本額分三階段接軌國際準則。首先由上市櫃119家資本額超過百億元的公司,包括28家金融業、6家塑化業、5家鋼鐵業、2家水泥業將於2026年年報中依照S1, S2揭露永續及氣候相關財務資訊。
從接軌IFRS準備中,企業應辨識、揭露對投資人有用的永續相關財務資訊,供投資人用以評估公司未來現金流量及作成經濟決策,同時在S2企業須了解自身在管理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方面之績效,包括從治理架構、策略面、實體與轉型風險,以及其所設定目標指標和進展。對於已經導入SASB及TCFD的企業,雖然可以稍微喘口氣,但IFRS更重視企業董事會及經管階層如何判定、揭露在重大議題的管理及財務績效,因此對於走在資訊揭露的前段班企業未來將回歸基本盤,必須得把永續經營各議題納入營運管理、風險管理環節中,才能畢其功於一役,發揮IFRS真正期待看到企業揭露於年報中永續資訊的意義。
歐洲議會2023年6月通過CSDDD,供應鏈環境與人權監管機制越加嚴格
歐洲議會2023年6月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 修正案,要求符合總部位於歐盟的公司,對其供應商進行「環境與人權之盡職調查」。 歐盟成員國需在兩年內將該草案轉化為國家法律。大型企業針對其「營運」、「子公司」和「價值鏈」實施全球供應鏈盡職調查。確保商業策略與《巴黎協定》的目標一致。
超過250名員工且全球淨營業額超過4,000萬歐元之歐盟企業以及擁有500名員工且全球淨營業額超過1.5億歐元之集團的母公司將首當其衝。若不遵守規定,將處以罰款(公司全球營收淨額至少5%)。CSDDD背後展顯了幾點重要意涵:第一,對於企業董事會的職責要求提高,包含建立和監督盡職調查、將盡職調查納入公司策略,且須考慮公司決策對於人權、氣候變遷、環境影響。第二,制定申訴機制與裁罰機制,定期監控其盡職調查政策的有效性,若不遵守將祭出罰款,翻轉過去跨國公司重心放在遵循母國在地法規,但分公司及全球供應鏈依然把社會責任和永續認為nice to have,現在則成為must。
對於身處於全球供應鏈重要角色的台灣企業來說,2024年是國際諸多永續相關法規推出上路的一年,KPMG點出B.R.I.C.永續四大趨勢,從法規準備、風險因應、供應鏈管理以及永續資訊揭露,協助台灣企業能及早洞察趨勢,提前布局,化永續成為企業轉型大展商機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