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二月烏俄戰爭爆發致原物料價格迅速飆升、多年以來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及疫情相關財政補貼等因素推波助瀾下,通膨效應於2022年席捲全球。為因應急速加劇的通膨壓力,各國央行被迫多次升息,除了利率上升使資金成本增加外,企業經營狀況無論是因為缺工或通膨因素,導致獲利衰減,更增加銀行融資的難度,進而衝擊企業併購意願;而急劇升息導致的股市及債市震盪及隨後的各類資產價格大幅修正(如:加密貨幣、SPAC等),更令市場投資意願轉趨保守。根據Capital IQ統計資訊,2022年併購規模較2021年大幅衰退32%(自2021年的4.6兆美金減少至2022年的3.1兆美金),就併購案件數量而言,也從2021年的5.8萬件減少至2022年的5萬件,而若單看傳統買氣應屬較旺的下半年,2022下半年併購規模衰退幅度甚至達到了40%。
展望2023年,併購市場的復甦取決於通膨是否能夠獲得有效的控制。分析師普遍認為,美國聯準會將在2023年放慢升息腳步,利率(Fed funds rate)將在2023年中達到高點(5%以下),並看好聯準會會在最快年底前開始降息,Goldman Sachs分析師更進一步預測,併購市場最快可能在2023下半年開始復甦,2023全年併購市場會較2022年度成長。然而,相較於分析師的樂觀預測,美國聯準會主席及多數理事則釋放出2023年利率將升息超過5%且可能不會有降息的訊息,對此,經濟學家擔心過於緊縮的貨幣政策,恐致美國及全球多數主要經濟體陷入經濟衰退,甚至可能造成部分國家經濟「硬著陸」,屆時即使降息,對經濟也已經造成長期的傷害。
除此之外,中國在鎖國近三年後,冷不防拋出放棄「Zero COVID」清零政策的震撼彈。國際知名期刊The Economist認為,雖然中國經濟逐漸復甦會帶動全球經濟成長,但隨著中國經濟復甦,相關原物料需求將大幅增加,進而造成相關原物料價格上漲,Goldman Sachs甚至預估油價可能因此再度突破100美元大關。原物料價格上漲是通膨的元凶,若通膨壓力再度升高或是居高不下,則主要原物料消耗國(如美國及歐盟)將被迫持續維持高利率,最糟糕的情況是必須進一步升息對抗通膨。屆時全球經濟復甦力道將受到限縮,而併購市場則可能持續低迷。
聚焦於臺灣併購市場,因應地緣政治及運輸成本等問題,臺灣企業重新檢視供應鏈及廠區配置,因此在2022年嚴峻的全球併購量縮氣氛之中,臺灣仍有數件指標性跨國併購案,包含貿聯-KY收購德商LEONI AG工業應用事業群、台泥繼完成收購義大利儲能廠ENGIE EPS後又收購葡萄牙充電站營運商KLC、金可-KY私有化下市、以及剛剛宣布的康舒收購ABB美國之電源轉換部門等。另外,富邦金控完成收購日盛金控,是臺灣史上首宗「金金併」案件。2023年臺灣併購交易走向預期將延續近兩年來的態勢,專注於綠能產業發展和各產業及供應鏈整合;此外,臺商持續規劃海外併購,一方面分散風險、解決供應鏈問題,另一方面也期望能達成補足技術、關鍵資源及市場通路或是企業轉型等目標。
隨著企業永續經營的治理概念逐漸流行,ESG議題也成為越來越多公司在併購時考量的一環,例如德國在2023年1月即開始要求3,000人以上之國內企業必須確保其各地供應商須符合一定人權及環保標準,否則將面臨巨額罰款(最高可達其全球營收的2%),歐盟亦有類似法規會在2024年1月生效。換句話說,臺灣企業若無法達到相關標準,則可能被其歐盟客戶排除於供應鏈外,或甚至在跨國併購決策中,無法成為適當標的;在現今高度關注企業永續的生態下,併購時也不再如以往只著重於財務、稅務或法務議題,ESG議題也是企業在新時代潮流中,需要去理解、貫徹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