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 年中美貿易戰、2020 年新冠疫情帶給全球製造業的重大改變就是供應鏈「去全球化」。過去30 年,全球製造業高度往人力成本低廉、生產效率高的中國;但現在,因中美對峙加上疫情干擾,台商被迫把產能打散,碎片化至東南亞、印度、中南美洲等國。研華科技綜合經營管理總經理陳清熙指出,過去四年改變供應鏈的驅力中,最大一股力量就屬地緣政治,以研華為例,該公司在既有中國、台灣、日本三大廠區外,內部也正在規劃赴馬來西亞、墨西哥建建立第四地的產能。

地緣政治催化短鏈生產、現地設計

而在多國佈局的邏輯背後,是區域化供應。陳清熙指出,研華在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的廠區未來將會以在地供應,滿足特定客戶的客製化訂單;至於標準化、可大量生產、行銷全球的產品,則會由中國與台灣廠區負責。然而,地緣政治的影響,不只是工廠的所在國,還包括產品的「設計」。有鑒於中國標案市場,已規範電腦產品必須搭載俗稱「中國芯」、也就是中國晶片設計廠的中央處理器(CPU)與晶片,研華目前也有一組專門設計各種搭載中國芯的工業電腦的團隊。從供應鏈最顯而易見的改變,就是製造國從單一走向分散,其次是從產品的「設計」,也需有兩套規格,一是針對中國市場打造的產品,二則是供應給「非中國」(non-China)市場。

陳清熙指出,這進一步產生的問題就是,當一項產品的零件設計、製造基地,被迫從單一變多元,原來受惠生產高度集中,而帶來規模經濟、單位成本下降的優勢,將因為分散而導致成本上升,若無法有效轉嫁客戶,企業利潤將面臨下滑風險。

迎戰碎鏈,以三法寶提升競爭力

走向供應鏈的碎鏈時代,研華也做足了準備,以三個法寶因應隨之而來的成本問題。

第一個法寶是品牌。陳清熙說,研華與台灣其他下游電子廠最不同之處,就是該公司有75% 的營收是來自有品牌的工業電腦,僅25% 是代工業務所貢獻,營收以自有品牌為主的好處是,研華在過去五年以37%~40% 的毛利率,傲視電子五哥平均約4%~7% 的毛利率。

「研華比較幸運,我們的材料佔成本約90%,人工與製造費用佔成本10%,意思就是,研華的生產成本比較care(在乎)的是供應鏈優化,而不是人工成本,」陳清熙解釋,當品牌成為主要營收來源,毛利率將隨之攀高,在這個情況下,也較能抵禦生產基地多元化、多國化對成本的衝擊。

第二個法寶,則是將產品往下延伸到解決方案,或向上佈局軟體。「我們賣一台電腦給半導體大廠的SI(系統整合商)可能十萬塊,但是它組裝成一台很大的機台,賣給台積電可能是千萬元,這就可以知道,做解決方案跟做一台硬體,不管是產品單價、不可取代性,差異性都非常大!」陳清熙說。

他透露,研華發展物聯網市場有三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單純做硬體,第二個階段則是加入軟體,將硬體整合軟體,「也就是做解決方案!」目前其同業西門子、施耐德,都在市面銷售產業專用的應用程式(APP)。第三階段則是透過合資、入股、共創模式強化全球在地化布局。

第三個法寶,是數位轉型。陳清熙指出,研華定義數位轉型分為:數位優化、商業模式改變兩塊。對於大部分包括研華在內的公司,多是著重第一塊,也就是提升公司的數據化能力,透過數字做決策,再利用大數據跟AI(人工智慧)、做預測。

第二種的數位轉型,由於本質是商業模式的改變,例如Uber 利用數位改變計程車產業的商業模式,較能落實在沒有營運包袱的新創公司上,而不是研華這種有40 年歷史的公司,但即便如此,光是數位優化,能做的事情就相當多。

以研華來說,內部有一套數位管理系統,能夠讓內部人看到,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內公司的營運績效,「譬如今天中午到目前為止,我們在全球的營收多少?或是目前為止,這個月有多少已定未交的貨?都一目了然!」陳清熙表示。

許多人認為,數位轉型是場燒錢、只有大企業能玩的遊戲,但陳清熙說,像上述的數位系統,就是研華的內部員工所撰寫,沒有花多少錢,「數位轉型最困難的,是『人的心態』跟『組織文化』的改變…至於當中一些IT 工具的導入,這些投資並不會太大,不會有很多的金錢投資。」

他指出,為解決缺料問題,研華導入「用料收斂」專案,過程裡困難的不是採購新的零組件管理系統,而是如何讓工程師們改變原本依自我喜好選擇零組件的習慣,而去接受、進而去使用新的系統,且願意相信新的作業方式是可以讓公司運作的更好、營運風險更低。

陳清熙建議,數位優化是企業必定要推動且要持續進行下去,這將對企業提升競爭力、提升內部效能,將有非常關鍵的影響。

研華科技綜合經營管理總經理
陳清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