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疫情近期可以看到許多家屬陪病、照服員和看護發生院內感染等案例,衛福部近期向國發會提出包含建置醫院看護的Uber平台、整合慢性病健康促進平台、擴大視訊及電話診療三大重點政策目標,新冠疫情已經讓全球看到零接觸診療的重要性以及整合資訊及醫療服務的迫切性。KPMG安侯建業今(6)日出版《台灣精準健康產業-數位科技篇》產業專刊,以在地角度盤點台灣過去精準健康產業所累積的硬實力,並從既有優勢找出未來3-5年的利基市場及國際機會切入點;KPMG表示,台灣數位精準健康的契機在於大眾健康福祉及醫材等兩大產業,憑藉台灣長年耕耘的ICT與製造業基礎,透過積極投入數位轉型與跨產業合作,未來將有助於在於高階、智慧化醫材及小型居家照護設備製造等有突破性的發展。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主持會計師寇惠植認為,台灣高齡化社會趨勢下,精準健康照護也將是改善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醫療與ICT產業所形成的共同產業鏈,再加上完整的健保資料庫,將扮演台灣推動精準健康產業的關鍵角色,台灣在後疫情時代下更應該妥善運用ICT的優點發展醫療,建置更安全的防護醫療體系。

台灣數位精準健康面臨主要4個挑戰,軟體創新尤為重要

台灣數位精準健康發展可區分為醫療健康資訊、行動醫療及個人化醫療三大領域,雖居家檢測及智慧醫材發展上已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且在國際上具備ICT、半導體及機密機械製造的競爭優勢,但仍面臨主要的4大挑戰。

第一,AI人工智慧分析尚未成熟的狀況下,大數據無法達到跨領域價值應用最佳化;第二,因數據建置成本高昂,普及採用上難度亦高;第三,數據蒐集來源不明確,使分析結果精準度仍有落差;第四也最重要的一點則是在軟體研發人才培育與技術研發上的起步與國際大國相比腳步仍不及,故軟硬體整合及創新將會是台灣數位精準健康的下個突破口。

台灣從世界3大經濟體美國、日本與中國掌握利基領域,跨國合作勢在必行

遠距醫療是美國生醫產業成長最快速的領域之一,預估市場規模將在2027年提升至258億美元,台灣要接軌美國精準健康供應鏈,不能單靠軟體或硬體,硬中帶軟才是上策,可朝整合軟硬體的AIoT系統、穿戴裝置及智慧醫材市場為主。

中國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智慧醫院升級,台灣過去有不少智慧醫院的軟硬體經驗將可抓住生醫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機會。而日本人口超高齡化仍然是其一直以來面臨的迫切問題,遠距長照需求、居家智慧醫材及生物檢測技術等都是我們接軌日本市場最大的切入點。若台灣要深化國際市場布局,勢必需要開發新興產品來吸引跨國合作。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建議,數位醫療產業是一個跨緯度的創新,需要資訊科技、醫療生技、資本市場、與法規調和等四大構面整合,值此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即將落日修正之際,企業界更有必要深入研究已達到產業整合落地的效果。

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葉建郎建議,隨著併購風潮再起,除了商業策略考量外,各種併購方式的租稅效果也不盡相同,此外,如有跨國技術合作,企業也應留意國際租稅等課題,建議交易雙方在協議過程中宜做好完整的稅務管理,以達到最適的租稅效益。KPMG安侯建業郭欣頤執業會計師也表示,通常科技業獲利的驅動因子多是力求少樣多量的生產方式以達到經濟規模並降低單位成本,但是當結合生醫發展的過程中,高度客製化、少量多樣才能迎合精準健康產業市場的需求。因此,售價的訂定、成本與存貨的管理,成為科技業跨界轉型必需轉變的思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