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療新危機-醫療勞工短缺 全球衛生人力資源危機與應對策略

全球醫療新危機-醫療勞工短缺 全球衛生人力資源危機與應對策略

透過醫療模式的創新提高生產力,一旦提升了醫療生產效率,即能提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這也是當前各國在醫療新興技術、數位醫療等方面大力注入心力的主要原因。

1000
visitor-holds-patient

全球醫療技術發展迅速,人力成長持續趨緩惟人口呈現逐年高齡化,醫療的需求日漸增加,醫療人力缺口卻逐年擴大。據研究顯示,直到2030年,全球預估將會有8000萬的醫護人力需求,但世界衛生組織預測醫護人員將不足1800萬人,也就是尚需要兩成的人力來維持整個醫療體制的運轉。

國內與世界領先國家的醫護人力現況及政策

一、美國

以美國來說,醫療支出佔整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8%,然而在 2030年之前,依然面臨約一百萬名護士和十萬位醫生的缺口,醫療人力幾乎分布在都市地區,但郊區的居住人口數卻佔了整個國家的五分之一。對於未來的照護模式,美國政府已提出許多針對醫療創新及數位醫療等法案及計劃,遠距醫療看病模式也已大致成形,希望改善郊區醫療資源不充分的問題。

二、中國

隨著2016年中國政府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對於醫療體系的政策方向及完善計劃,擁有著14億規模人口的中國,現行醫療健保體系覆蓋率可說是已達到97%,但在人力資源分布上卻十分不平均,亦仍存在著人力不足的問題。隨著政府放寬一胎化政策,本就不足的產科醫生資源變得更加稀缺,到2020年產護人力的缺口將達到十八萬,此外,因基礎醫療(社區診所可以提供的醫療服務)沒有完善的發展,導致民眾就醫捨近求遠,大醫院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為支應人力問題,政府陸續提出管理規範,要求各大醫院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及AI(Automation Intelligence)等新興應用科技,以落實醫療健康產業結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三、日本

對於人口結構老化嚴重的日本來說,至2025年,更需要比目前多五成的照護人員來提供老年人長期照護的服務,但日本的經濟目前已經達到充分就業,人力資源過於飽和,政府鼓勵女性進入職場、提升生育率,且提高國民的退休年齡來填補這些缺口,甚至發展機器人來輔助工作,醫療產業的自動化成長速度遙遙領先其他行業,預估至2035年自動化規模將高達9.7兆日圓。

四、台灣

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現行醫護人力現況,國內醫療院所執業醫事人員數十年來可以說是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但衛生福利部仍推估至2024年護理人力缺口將達到一萬五千人至二萬四千人左右。根據「醫療機構設置標準」,衛生福利部今年修正條文將護病比(註1)明確入法並於五月正式施行,規範醫院護產人員照顧病人數上限,醫學中心為一名護理師照顧9名病人、區域醫院 (註2)1比12,地區醫院則為1比15,希望改善醫護人員過勞等問題。未來將朝向居家護理、社區護理,與家庭醫師合作,提供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將可緩解醫療院所壓力。

應對全球醫療人力危機可以採取十大改變

PMG全球醫療團隊負責人Dr.Mark Britnell於《Human: Solving the global workforce crisis in healthcare》一書中探討如何解決全球醫療人力危機,並提出了十個應對策略。

  1. 將醫療衛生問題重新思考為生產力問題,在醫療衛生上的投入可以產生其 9 倍的收益,並刺激經濟增長和國家的財富累積。
  2. 鼓勵政府更具創業精神,合理增加衛生人員供給,調節供需,並合理訂定相關規範。
  3. 鼓勵新的照護模式,如以虛擬(遠距)諮詢替代面對面看診、結合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
  4. 提升患者自我的健康管理能力,建立與患者更好的溝通,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
  5. 建立以社區為主的服務模式,減少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
  6. 鼓勵專業醫療人員發揮其最佳效能,忠於職責,而非浪費人力處理行政等工作。
  7. 培養新式醫護人才,使其能夠無縫跨越醫療衛生和社會護理領域,在社區、醫院和家庭內提供服務。
  8. 醫療數據化,善用統計數據,並培養醫護人員與新興技術共存的能力,推估未來將有36%的醫療工作將自動化。
  9. 建構有效率、數位化的醫療體系及醫療機構,思考如何吸引及留住專業醫療人才、教育培訓亦是關鍵。
  10. 最後也就是重要的一點:盡可能讓醫護員工享受於工作中,統計數據顯示前幾項讓醫護人員不滿意的原因可歸類為工作與生活缺乏平衡、沒有相對應的報酬、醫院文化及上司等因素。

綜上,不論是哪一個國家,無論貧或富,重要的是能透過醫療模式的創新提高生產力,一旦提升了醫療生產效率,即能提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這也是當前各國在醫療新興技術、數位醫療等方面大力注入心力的主要原因。

 

註1:護病比:護病比是指醫院中護理人員和照顧病人的比例,也就是平均每個護理人員照顧病人的數量。

註2:台灣將醫療院所分成「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4級;民眾生病時,第一時間可先到診所就診,如果治療不如預期、需更進階的檢查,或病情不穩定得住院照顧,再由醫師轉到其他專科診所,或向上轉到附近地區醫院或規模更大的區域醫院。

© 2024 KPMG, a Taiwan partnership and a member firm of the KPMG global organization of independent member firms affiliated with KPMG International Limited, a private English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more detail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KPMG global organization please visit https://kpmg.com/governance.

上列組織及本文內任何文字不應被解讀或視為上列組織之間有任何母子公司關係,仲介關係,合夥關係,或合營關係。 上述成員機構皆無權限(無論係實際權限,表面權限,默示權限,或任何其他種類之權限)以任何形式約束或使得 KPMG International 或任何上述之成員機構負有任何法律義務。 關於此文內所有資訊皆屬一般通用之性質,且並無意影射任何特定個人或法人之情況。即使我們致力於即時提供精確之資訊,但不保證各位獲得此份資訊時內容準確無誤,亦不保證資訊能精準適用未來之情況。任何人皆不得在未獲得個案專業審視下所產出之專業建議前應用該資訊。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