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永續風向前哨站
從歐盟ESG法規動態看永續報導趨勢
謝孟哲︱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上任後,發布了包括退出巴黎協定在內一系列與ESG理念背道而馳的行政命令,其主要訴求在於擔憂美國全球領導地位及產業競爭力的流失。在海洋另一端向來更為擁護環境、人權與公平正義的歐洲大陸,歐盟的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近日亦推動一系列措施,旨在重新檢討、鬆綁或延遲生效近幾年更加嚴格的ESG相關規範,以鞏固歐盟境內企業的競爭力。
受到檢討的ESG規範包含歐盟推動已久的CSRD(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企業永續報導指令)及CSRDDD(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前者主要規範歐盟企業依循一套歐洲在地的環境與社會報導標準ESRS(European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發布永續報告書,後者則規範歐盟企業應對其價值鏈進行嚴謹的環境與社會盡職調查,否則會面臨高額裁罰。
這項名為Omnibus Initiative提案於2025年2月底正式提出,預計未來將進入歐盟議會進行表決,並由各國納入內國法立法。根據最新提案,落入CSRD規範的企業數量將大幅減少80%,限縮於最大型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造成的環境與社會影響也最為顯著。此外,原先於2026及以後生效的時程表,也預計再往後遞延2年至2028年及以後,給予企業更多的準備時間。關於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的規範及永續經濟活動分類法的揭露等,也將參照此模式進行範圍限縮和遞延。
儘管歐盟CSRD和CSDDD規範預期將會適度鬆綁及延後生效,在IFRS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準則的影響下,企業永續報導與公司財務與經營策略更加整合的大趨勢大體上仍維持不變。台灣金管會已規範上市櫃公司最早須於財政年度2026年股東會年報依循IFRS永續揭露準則同時發布永續資訊專章,而其精神與CSRD依循的ESRS標準實際上有其共通之處,最大的共同點在於,兩者都同樣重視永續風險與機會對公司的財務衝擊。有鑑於此,KPMG仍建議企業應及早準備,特別是在歐盟註冊且符合原重大子公司定義之企業,在此番歐盟法規修訂而多出更充裕時間準備的情況下,仍應密切追蹤法規變動,並至少啟動永續報告書和ESRS的接軌工作。
KPMG建議,企業可先進行集團層級的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鑑別,亦即從原先依循GRI標準只考量衝擊重大性(impact materiality)的鑑別方法,擴增納入財務重大性(financial materiality)構面的評估,進而擘劃出每一項重大主題的衝擊、風險與機會IRO(Impact, Risk, Opportunity)路徑,以更全面的角度探討永續重大主題的不同影響層面。在準備優化相關鑑別程序的同時,亦應同時與歐盟境內子公司保持充分溝通,使其能跟上集團腳步同步進行鑑別,以接軌未來潛在的報導要求。
專題報導
WEF 2025全球風險報告的啟示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25年1月15日發布了《全球風險報告2025(Global Risks Report 2025)》,該報告彙集了來自商業界、學術界、國際組織、政府和民間等900多位專家的見解。報告指出,23%的受訪者視「國家間武裝衝突」為2025年最直接的風險,反映出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升溫和國際關係日趨分裂。此外,「極端氣候事件」仍位居短期(2年)風險的第二位,而「錯誤訊息與假消息傳播」和「網絡間諜活動與網路戰」等技術相關問題也進入前五大風險之列,這類風險的擴大可能進一步削弱社會凝聚力與治理穩定性,導致公眾信任受損,並加劇國內外分歧。
在長期風險方面,環境風險仍居主導地位。極端天氣事件、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崩潰、地球系統的重大變化,以及自然資源短缺位列未來十年風險排名的前列。在環境風險排名中,污染位居第五,同時它也是短期的主要風險。儘管在短期內它排名第六,但這也反映了人們對空氣、水和土壤中各類污染物對健康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危害的關注度提升。總體而言,極端天氣事件無疑是直接、短期乃至長期最為緊迫的風險之一。WEF示警,避免氣候和環境衝擊等議題仍是全球各國的首要任務。
面對當前2025年最直接風險「國家間武裝衝突」,WEF主席Borge Brende認為全球正處在一個兩極化、分裂的世界,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比過去減少,反之競爭相對增加。各國愈發關注自身的國家利益,而這種轉變將帶來更大的挑戰,因為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皆需要全球共同合作,尋找全球性的解決方案。同時,地緣政治與環境、社會的不穩定性,也將影響到需要高度合作、信任的全球供應鏈合作韌性。隨著這些挑戰的演變,供應鏈管理專家必須預測可能產生的影響,並以多元協作、創新與增強彈性以應變地緣政治風險。
而除了前十大風險之外,WEF則對人工智慧(AI)與生成式AI(Gen AI)使用帶來的風險提出相關示警。2025《全球風險報告》顯示受訪者對未來2年面臨的33種風險中,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風險,僅排在第31位,相較去年調查結果下降了2位。然而。從未來10年長期風險來看,嚴重程度則躍升至第 6 位,顯示長期擔憂明顯增加。對此結果,WEF認為人們低估人工智慧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速度,並對於此項風險是否仍遙遠持保留態度。WEF強調,人工智慧領域正快速變化,並擁有快速普及的特性,人們不應輕忽其所帶來的風險。尤其生成式AI大幅降低內容生成的門檻下,人們將更難分辨AI生成與真實訊息間的差異,可能助長假訊息和影像傳播。
對於人工智慧所帶來的風險,歐盟已於去(2024年)年公告通過全球首部人工智慧法案(AI Act),並預計於2026年生效。該法案依風險高至低分層管理AI應用,針對可能剝削人民基本權利,如:政府機關的社會評分系統,嚴格禁止使用。針對可能對人民健康、安全與基本權利構成高風險的系統,則需受到合格評定與約束。我國金管會亦於去(2024年)年6月發布「金融業運用人工智慧(AI)指引」,提供金融機構在導入、使用與管理AI系統時參考。企業未來在導入人工智慧系統與開發上,建議與風險管理與治理單位進行合作,以強化風險控管與消費者保護、弱勢族群權益。
總結而言,WEF全球風險報告揭示了全球風險格局的複雜性與挑戰性,從國家間武裝衝突、極端氣候事件到錯誤訊息傳播等風險,均對全球穩定與發展構成威脅。在長期風險中,環境問題仍是核心議題,而地緣政治衝突與社會分裂的加劇,更進一步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穩定與經濟韌性。此外,人工智慧的發展雖然短期內未被視為迫切風險,但長期影響卻日益顯著,對社會信任、資訊安全及治理穩定性帶來挑戰。面對這些多層次風險,各國政府、企業與社會必須加強跨領域合作,提升風險應對能力,以確保全球經濟與社會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WEF、KPMG解密歐盟人工智慧法、金管會
相關動態
歐盟公布「永續綜合簡化方案」,降低企業法遵負擔
歐盟執行委員會於2025年2月26日公布永續綜合簡化方案(Sustainability Omnibus Simplification Package),欲對現行歐盟四大氣候政策進行重大調整,包含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以及歐盟永續分類標準(EU Taxonomy Regulation),欲透過簡化上述政策分別降低委員會與中小企業25%與35%行政負擔,預計將節省63億歐元的行政成本並提升企業競爭力,且維持原定2050氣候目標。四大氣候政策主要修正內容如下:
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
• 縮小適用企業範圍:剔除80%之企業,僅要求1,000名以上員工之企業須適用。
• 延後出具報告時間:CSRD針對大型企業規範之報導義務已生效,部分企業已於2025年出具首本CSRD報告,原定在2026年或2027年出具報告之公司延遲至2028年出具。
• 降低中小企業負擔:若大型企業為滿足CSRD報導義務向中小企業索取資料時,本次修正之法規賦予中小企業得拒絕提供特定資料之權利。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 縮小適用企業範圍:加入進口貨物淨重需達50公噸之門檻,進而免除原定計畫90%企業之CBAM申報義務,且縮減後之方案仍涵蓋原定範圍99%之碳排放量。
• 降低計算負擔:歐盟自2027年起每年將公布各國平均碳價,企業無須自行計算。
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
• 延後首次報告時間:首批應提交報告者延後一年至2028年中提交。
• 減少供應鏈審查範圍:受規範之企業僅須審查直接業務夥伴,不須包括原定之間接業務夥伴。
• 降低調查頻率:供應鏈盡職調查由每年一次改為每五年一次,並視情況進行隨機抽樣。
• 減輕違規罰則:原規定企業須終止與違規供應商之合作,新方案則改為暫停合作。
歐盟永續分類標準(EU Taxonomy Regulation)
• 允許部分符合標準之活動:允許部分符合標準之活動納入報告,以逐漸執行環境轉型。
• 減輕報告負擔:納入財務重大性之門檻,並將減少70%報告文件。
• 計算原則調整:銀行業在計算綠色資產比率時,得將非CSRD適用範圍之公司排除。
甫發布之歐盟簡化方案獲得企業與法國及德國政府支持,認為這將減少企業負擔並提升企業競爭力;然而,歐洲議會、西班牙等國與部分環保團體則持保留態度,擔心將影響歐盟氣候承諾,削弱綠色轉型。另外,該方案仍需經過歐洲議會與各成員國批准,企業應密切關注歐盟議會之決議,確保未來永續策略符合規範。
資料來源:Reuters、KPMG Meijburg & Co、ESG NEWS
歐盟發布競爭力指南:在成長與永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歐盟2025年1月在達沃斯論壇(Davos 2025)上 ,發布競爭力指南(Competitiveness Compass),歐盟委員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對此表示:「競爭力指南是使歐洲成長更快速、更乾淨、更公平的策略。 」其作為歐盟未來五年創造成長的路徑圖 ,旨在讓歐洲商業活動更簡便、更快捷,並確保歐洲的繁榮。 競爭力指南的內容中,包含三大核心領域、五大賦能因素。
三大核心領域
脫碳:將脫碳連結競爭能力
競爭力指南欲解決歐洲能源價格高昂,及對化石燃料進口依賴的結構性問題 ,其採取措施包含:推出《潔淨產業協定》和《產業脫碳加速器法案》,幫助製造商轉向潔淨生產與技術,並推動新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 指南建議,採取長期購電協議、增加對能源電網投資,以改善輸電和儲能 ;此外,歐盟也將擴大再生能源的來源,並包含核能。
供應鏈安全:降低依賴性,並提高安全性
指南中強調,歐盟需要確保其供應鏈的多樣化 。歐盟委員會將簽署和實施更多貿易協定,例如潔淨貿易投資夥伴關係,以確保獲取全球的關鍵原物料、再生能源、永續運輸燃料和潔淨技術。
創新:縮小與歐盟競爭對手的創新差距
歐盟將透過投資人工智慧 (AI)、生物技術、空間技術等領域來縮小創新差距 ,包含開發運算、雲端、網路、衛星和數據基礎設施、協助新創公司成立及擴大規模、簡化和調整歐盟範圍內的法規、促進人才流動並增加研發支出。
五大賦能因素
簡化法規
減少企業的監管與行政負擔 ,透過即將推出的《綜合法案(Omnibus proposal)》將簡化永續報告、盡職調查及分類法相關規定。
降低單一市場障礙
透過「水平單一市場策略」消除市場壁壘,提升交易效率。
強化融資競爭力
建立「歐洲儲蓄與投資聯盟」,創造新的儲蓄與投資商品。
提升技能發展與就業品質
建立「技能聯盟」,專注於投資、終身學習、未來技能培養、公平流動性,並吸引海外人オ
加強歐盟與各國政策協調
推出「競爭力協調工具」,確保政策目標的落實,並設立「競爭力基金」,取代多個現有的歐盟金融工具。
綜合上述,歐盟欲透過競爭力指南,提升歐洲在全球競爭力,並嘗試在永續發展、快速成長兩面向之間取得平衡。然而,競爭力指南於2025年初推出,其是否能帶來成效,仍有待時間觀察。
資料來源:WEF、The European Council、France24、Sustainability Magazine、European Commission
川普政權下,企業的DEI政策該何去何從?
2025年1月,在川普展開其新一輪的總統任期後,立即頒布多項行政命令,針對DEI (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多元、平等與包容) 實施一系列禁令,為美國政策走向帶來重大的變革。其中,《終止激進且浪費的政府DEI計畫與優惠政策》直接推翻了拜登政府的《行政命令13985》,該命令原要求聯邦機構推動種族公平與包容性措施。此外,川普政府的《終止非法歧視並恢復以能力為基礎的機會》被稱為「反平權行動行政命令」,進一步要求政府部門停止所有基於種族與性別的優惠措施,並鼓勵私營企業遵循該政策,以確保符合「能力至上」的標準。
聯邦政府對DEI的打擊政策首先影響了公部門,特別是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和司法部。除了保護美國工人免於受「反美國籍歧視」,也會捍衛基於生物學的二元性別現實。美國聯邦司法部也快速改變了其方針,在2025年1月22日的一份內部備忘錄中,指示民權部門暫停多項現有調查,並停止對新案件的起訴,這意味著政府將減少對歷史上受排擠群體的法律保護。
雖然這些政策主要針對聯邦政府機關和承包商,但相關打擊DEI的行政命令導致許多私人企業亦開始猶豫是否繼續推動DEI計畫,以避免潛在的法律風險。一些大型企業如Meta、McDonald’s 已宣布撤回它們的DEI政策。不過,仍有些企業並未順應這股反DEI的潮流,例如Costco、Apple宣布將會繼續它們的DEI計畫。此外,部分企業雖宣稱結束DEI政策,仍繼續對相關計畫投入部份資源,例如PepsiCo雖宣布結束DEI員工代表的目標並將DEI首席執行官轉調為負責員工敬業度與領導力發展的角色,但也公開表示「A Space to Be you」計畫會繼續開展。
面對政府的新政策與審查壓力,企業可以採取以下策略,以確保DEI計畫的持續推進:
法律合規與風險減緩:公司必須在「遵守不斷變化的政府政策」與「維持有效的DEI計劃」之間取得平衡。建議企業可定期諮詢法律顧問,並持續關注並了解監管機構的相關規範更新。
專注於企業內部數據導向的包容性計畫:在公眾宣言受到更多審查的情況下,企業可以設計基於可衡量的成果且符合組織目標的DEI推動計畫,培養能夠凝聚多元團隊的共同目標與價值觀,進一步投資於解決心理健康、工作與生活平衡及其他方面之員工福祉計畫。
建立主動溝通的管道:企業可加強管理層教育訓練,提供如何於當前法律和政治環境中應對DEI挑戰的培訓,並了解員工對DEI計畫的關注重點和優先考慮事項,且將溝通重點從法規遵循轉移至包容性領導所帶來的商業價值。
儘管川普政府對DEI帶來挑戰,許多企業仍在努力維護多元與包容的價值觀。透過靈活應變與策略調整,企業仍可在法律合規的前提下,推動DEI相關計畫,並確保員工與企業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Seramount、Yahoo、Reuters
退出《巴黎協定》的川普政府,卻核准永續航空燃料(SAF)的貸款?
美國總統川普2025年1月20日上任後,即宣布美國進入「國家能源緊急狀態」,將加速化石燃料的基礎建設,於此同時更退出《巴黎協定》,撤銷並廢止,《美國國際氣候融資計畫》;然而其又在2月的支出審查中核准SAF(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永續航空燃料)的貸款,為什麼要推動此燃料的發展?此燃料貸款是甚麼?這又將如何影響北美呢?
根據美國能源部統計,以全球範圍而言,航空業在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中佔2%,在運輸業中則佔12%。國際民航組織(ICAO)推出的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CORSIA),目標在2035 年前將航空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限制在2020 年的水平;為此,國際航空業設定 2050年零碳排放的目標,而SAF提供最佳實現淨零碳排的機會。
SAF是一種由非石油原料製成的替代燃料,其原料包含但不限於都市固體廢棄物中的食物和庭院廢棄物、木質生物質、脂肪/油脂/油和其他原料;其為傳統噴射燃料的替代品,使用上具有彈性,可利用各種原料和生產技術製造多樣產品,除了可與引擎和基礎設施相容以外,更可減少航空運輸的排放,美國能源部指出, 減少排放量之程度取決於原料與技術途徑,100%使用SAF將有可能減少高達94%溫室氣體的排放。
川普政府所核准的SAF貸款係延續拜登政府的政策,其能源部宣布將提供貸款擔保予公司Calumet,擴建其子公司Montana Renewables位於美國西北部的Montana州大瀑布城的永續航空燃料提煉廠。此提煉廠於2022年啟用,每年生產約 1.4 億加侖的生物燃料,此貸款將提高產量至3.15億加侖,相當於生產約半數北美的SAF。此舉有助於實現川普「能源主導」的目標,亦將創造近 500 個就業機會。而2028年大瀑布城廠區的經濟足跡預計支持4,400名人口,主要包含適齡工作的家庭及其小孩,亦將促進區域發展,特別是對於來自農場和牧場的可再生原料。
儘管目前已批准此貸款,但美國能源部發言人表示「仍在繼續針對補助金和貸款在內的所有資金進行全部門的審查,以確保所有活動符合法規,並符合川普總統的行政命令與優先事項」。川普政府下的綠色新政充滿未知與不可預測性,即便已核准貸款仍須大眾密切關注。
資料來源:Reuters、The White House、EERE、ESG News、Calumet、Travel Weekly
日本通過能源基本計畫修正案,聚焦再生能源與核能發展
日本政府日前通過《能源基本計畫》修正案,提出2040年能源結構調整方向,確立核能與再生能源並行發展的策略。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規劃,2040年再生能源將占總發電量的40%-50%,核能則穩定維持在20%,而火力發電比例將下降至30%-40%。 這項修正案不僅將影響日本能源轉型方向與碳中和目標,也將對產業發展與社會帶來影響。
自2011年福島核災以來,日本政府的能源政策逐步轉向降低對核能的依賴。 近年在國際情勢與地緣政治風險、全球能源供應緊張及減碳壓力下,日本政府計畫擴大核能使用比例,並重啟反應爐或延長部分現有核反應爐的使用年限。然而,核能在日本社會的接受度仍然偏低。環保團體認為核能仍存在安全隱憂,且核廢料處理問題未完全解決。如何在推動核能發展的同時贏得社會支持,將成為政策落實的關鍵挑戰。
此次修正案的另一大重點在加速再生能源發展,計畫將其發電佔比提升至40%-50%,遠高於2023年的22.9%。但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國際最新報告《能源轉型的現況(The hard stuff: Navigating the physical realities of the energy transition)》指出,再生能源作為主要電力來源仍面臨多重挑戰,包括:
管理再生能源的變動性:隨著能源轉型的推進,電力系統需提高供應的靈活性,以應對間歇性再生能源比例增加所帶來的輸出波動和供應不足挑戰。
擴大新興電力系統規模:新興電力系統需要在2022年至2050年間將容量擴大六倍,以擴大電力覆蓋範圍,而成熟系統則需要擴大三倍。
調整電力需求的彈性: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50淨零情境,2030年所需的需求彈性能力的整體規模可能會比現在增加十倍,透過技術和用電行為改變來平衡電網負荷,並促進再生能源的穩定供應。
土地資源使用需求:間歇性再生能源系統所需的土地需求隨著電力系統規模擴大而增加,需要有相對應的政策與措施來管理土地用途。此外,也可能遇到社區反對聲浪,成為發展再生能源的阻力。
擴大電網規模需求:電網是電力系統的基石,擴大電網規模以應對電力需求不斷提高,將影響電力轉型、能源轉型的成功與否。
佈署核能與其他潔淨能源:加速佈署潔淨能源(如核能、水力和低排放的火力發電)對於減少電網不穩定性、土地使用限制及電網擴展挑戰至關重要。
能源政策修正案反映了國際在淨零減碳趨勢的策略應對,日本政府透過政策支持以達成轉型減碳目標。除了《能源基本計畫》修正案,日本政府亦通過《GX 2040願景》,提出2040年溫室氣體減排新目標,相較2013年水準,到2040年底時達減排73%,並提交聯合國作為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作出貢獻。
資料來源:The Mainichi、The Japan Times、Reuters、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中央社
澳洲布局綠色鋼鐵,追求低碳轉型帶動經濟成長
澳洲政府近日宣布推出10億澳元的「綠色鋼鐵投資基金」(Green Iron Investment Fund),以支持綠色鋼鐵製造及其供應鏈的發展。該基金中的5億澳元將用於拯救近期因財務問題被政府接管的Whyalla鋼鐵廠,該鋼鐵廠擁有深水港口、高品質的鐵礦資源以及再生能源的環境優勢。這項紓困計畫將協助其轉型成爲綠色鋼鐵製造中心,保障當地就業機會,並支持澳洲的綠色鋼鐵發展。其餘資金將在澳洲境內投入到各項綠色鋼鐵計畫,以幫助現有設施的升級和新項目的開發。
澳洲是全球最大的製鋼用鐵礦出口國,鐵礦亦是澳洲最有價值的出口商品,佔全國出口收入的33%,並提供超過10萬個工作機會。然而,鋼鐵業屬於高碳排的產業,如果將鋼鐵製造業之溫室氣體排放量視為一個國家的排放量,它將是繼美國和中國之後的第三大排放國,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9%,因此,發展低碳鋼鐵技術對於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以內至關重要。歐盟、英國等主要市場即將對鋼鐵業徵收碳關稅,汽車製造商對綠色鋼鐵的需求亦不斷增加,隨著全球鋼鐵業邁向低碳化,這些國際規範和永續趨勢可能會影響澳洲鐵礦出口的競爭力。
推動低碳鋼鐵技術的發展已成為澳洲政府的重要政策,此基金亦是澳洲政府「Future Made in Australia」戰略中的其中一個計畫,期望能利用能源轉型機會推動澳洲製造業發展,並提升關鍵礦物的價值,在低碳鋼鐵產業中佔據關鍵地位,以確保長期經濟成長與就業穩定。根據The Superpower Institute的報告,發展綠色鋼鐵產業可能為澳洲帶來高達4千億澳元的市場機會,而Minerals Research Institute of Western Australia亦指出,一座綠色鋼鐵廠可能為澳洲GDP增加85億澳元,並創造超過1,500個全職就業機會。
澳洲總理Anthony Albanese強調「這項基金不僅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也將在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雖然此計畫面臨一定的挑戰,包括技術研發、法律規範、國際競爭等問題,但如能成功落實,澳洲將有機會在全球鋼鐵市場占據領導地位,並為當地經濟帶來可觀的成長機會,提升澳洲在全球綠色經濟中的影響力。
資料來源:ESG News、WWF
2024 ESG基金回顧與展望
過去一年ESG基金的成長趨勢總體放緩。根據晨星(Morningstar Sustainalytics) 今(2025)年1月的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永續基金的資金流入量減少了一半,為2018年以來新低;此外,去年歐美市場約有351檔永續基金終止或合併,115檔基金放棄ESG相關條款。
歐洲市場仍保持ESG基金的主導地位,佔全球ESG基金資產的84%,因此雖然資金淨流入量較過去幾年萎縮,但仍帶動了全球永續基金資產總額達 3.2兆美元,較2023年成長8%,然而相較之下,2024年ESG基金的成長規模遠遜其他基金領域,且資金也多流向被動型永續基金。
除了投資績效外,因應漂綠而收嚴的監管法規也是歐洲市場重整原因之一。英國註冊的基金需開始遵守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永續揭露要求的命名和行銷準則,歐盟發行的基金也需遵守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的ESG 基金命名指南,使得大量基金需調整其名稱與條款。截至2024年,共計213檔歐洲發行的永續基金更改名稱,其中50檔增加ESG相關條款,115檔刪除ESG相關條款,48檔修改ESG相關條款。
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國ESG基金發展則受到日益高漲的反ESG情緒,及各州接連嘗試的反ESG立法所影響。狀況在川普當選後進一步惡化,從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復興傳統能源石化業,到減少綠能電動車投資等。此外ESG基金多未涵蓋川普政策扶持的高汙染能源石化業,導致報酬率不如其他競爭標的。總體而言雖因市值增加,永續基金仍處於資產成長階段,但美國投資人去年也從永續基金撤出196億美元資金,連續九個季度出現資金流出。
而規模較小的亞洲市場(日本除外)上,永續基金的規模則逐季攀升,其中台灣的成長規模尤為亮眼,2023第四季度在亞洲市場占比約1/4,到2024第四季度已成長到超過1/3。其中以永續化指數商品為台灣市場的最熱門的永續投資商品,根據櫃買中心與證交所的統計,2024年台灣市場新增了4檔ESG相關ETF,共計來到18檔ETF。
雖然2024整體永續投資成長不如往年,但多家研究機構仍對永續投資的前景抱持信心。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2024年的調查顯示,54%的個人投資人計劃增加永續投資,77%的個人投資人對永續投資感興趣。美國永續投資基金(SIF)調查結果也顯示,73%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一到兩年永續投資市場將會成長,39%的受訪者預期自己的組織會增加永續投資。
而在未來趨勢上,美國永續投資基金(SIF)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未來影響永續投資的主要因子是政策法規的演變(69%)以及市場標準的發展(51%),此外受訪者也關注人工智慧(65%),影響力投資(58%),及永續投資子領域(42%)的成長。澳洲基金公司Betashares及德國交易商ISS STOXX皆認為人工智慧的普及可能進一步衝擊部分ESG投資標的,尤其是數據中心運營導致的電力、水資源、及碳排的大幅上漲,將加劇環境問題。而在永續投資產品上,未來固定收益投資項目(如債券)中,ESG相關理財產品將被更多的納入投資組合中。影響力投資在過去五年中成長了三倍,且未來將繼續積極擴張,但也需開始建構更明確的定義與規範,以避免漂綠的狀況浮濫。
資料來源:MorningStar、Reuters、Morgan Stanley、ISS STOXX、Betashares、
European Council、櫃買中心、證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