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社會百大議題》研究,觀察到臺灣民眾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勞動權益與薪資」更與「環境」、「糧食」、「災害」和「能源」等共同位居前五名。近幾年,各國企業也從「多元、平等與共融」(DEI)及勞動權益保障體系著手應對社會面風險。但另一方面,企業雖被認為在「社會風險」上有更多的實質責任,不少知名企業卻以營運為由,將 DEI 部門解散或削減相關計畫,可見社會風險仍然容易被低估。今(2024)年 9 月,不平等與社會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ISFD)工作小組正式宣告成立,並於 10 月發佈了《People in Scope》執行手冊,闡述其願景、範圍和方法、治理模式和執行計畫。這也意味著社會風險未來將會是企業無法逃避的課題。而本篇文章主要分析手冊中提及的利害關係人,並提出 KPMG 認為未來將「優先受到衝擊」的7大產業。
當前的國際永續趨勢中,除了環境面議題,社會面議題的發展與變化也受到高度重視。從 2023 年新版 GRI 通用準則強化人權面的報導、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ASB 則呼籲投資人瞄準企業在人權、社區關係、員工健康與安全、員工多元共融等方面的表現;我國 2024 年公司治理評鑑中,社會構面的比例亦有所提升。而預計於 2026 年實施的TISFD,則以解決社會不平等為目標,要求從製程人員、社區,以及受到企業營運和價值鏈影響的消費者或最終用戶,揭露企業、投資和金融機構對市場與社會系統造成的潛在或實質重大影響。
組成 TISFD 工作小組的 30 位成員分別來自金融機構、企業、民間單位和國際組織,他們將以永續發展為基礎,把 TISFD 整合到現有的國際揭露框架中,包含 ISSB、GRI 和 EFRAG (European Financial Reporting Advisory Group歐洲財務報導顧問團,2001年成立的民間組織)。在執行手冊中,他們界定了「社會不平等現象」衝擊的「範疇」(請見下方圖1),包含從員工薪資與工作條件,到價值鏈中與人群和地方產生的互動(如:社區參與、物理足跡和自然資源的獲取),再到通過消費行為所衝擊到的個體健康、財務安全和知識技能的成長。其中,除了企業組織外,更強調「金融機構」對市場和資本分配的關鍵影響,以及「公共機構」與兩者的關係。TISFD 期待通過制定和推廣國際上通用之非財務揭露標準,提升資本互動的「透明度」,以促進更公平的經濟發展。
根據 KPMG累積多年與多方利害關係人合作的經驗,觀察到以下 7 大產業將會優先受到 TISFD 揭露範疇的衝擊。首先為高度利用「地方自然或社區資源」的營造(1)或不動產開發產業(2),因為此產業經常直接衝擊地方環境的承載力。接著則是「勞動密集」的製造業,包含傳統的紡織(3)或成衣廠(4),因為此產業可能因為複雜的海內外供應鏈網絡,而需要重新檢視勞工的工作環境和薪資水平。再者則是「融資」(4)或投資(5)產業,由於其提供攸關基本生存所需的金融產品,因此如何將平等性納入服務設計,將成為此產業必須考量的議題,例如為弱勢族群提供平等和永續的金融教育,或將永續概念結合本業服務(含貸款或消費類卡務)。最後則是提供「消費品」的批發零售業(6)及住宿餐飲業(7),這類產業為大眾提供日常所需,因此更需承擔大眾市場的價值需求及品質責任。
透過上述趨勢解析,企業的「社會面資訊揭露」已顯然成為未來勢不可擋的永續議題。儘早了解本業於價值鏈的定位,辨識潛在產生不平等的行為或活動,提早佈局將風險轉成商機,將有助於企業提升應對的韌性!
李若寧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邱以慈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