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八年因為社群媒體假消息及用戶個資外洩等問題嚴重,還在臉書時期的創辦人祖克柏當時不得不在國會聽證會公開道歉。時隔六年進入元宇宙Meta時代,今年二月祖克柏於聯邦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再度公開道歉,原因是高科技公司未能採取足夠措施來防治兒童的網路危險,包括來自性剝奪者的傷害以及青少年自殺悲劇。科技巨擘飽受各界抨擊,被控雙手沾滿鮮血、產品殺人。
提及ESG(環境、社會、治理)中的S,多數人都會認為是慈善救助與社會公益。S的定義並不容易,範圍很廣,包括外部與內部、產品與服務,影響面不只有員工還包括廣大社會。簡而言之,S的面向主要涵蓋人權、勞動條件、產品與服務的責任、慈善公益四大領域。
ESG講的是無形資產,但S更是無形中的無形。環境與治理向來受到諸多法規、政策及評鑑督促,但社會領域卻不然;模糊、淺薄、窄化一直是企業在S上投入的特性。對金融業而言,至今尚未發展出因應一七年所發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之成熟評估機制;尚未能找出對二三年所公布「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之具體連結認知;至於今年將推出的「社會相關財務揭露」草案框架,那簡直就是天書了。
從產品與服務連結到人權與尊嚴勞動上的爭議,多年來已經有不少值得省思的例證,包括電子科技業使用的衝突礦產(意味來自軍事武裝暴力控制的採礦區)、巧克力產業背後數百萬童工與奴工的壓榨、紡織成衣加工與原料供應背後的強迫勞動、勞力密集產業派遣人力契約工的職安衛保障不足等。而今層出不窮的虛擬或加密貨幣涉及詐騙、洗錢等違法事件,更是從看似新潮的產品與服務造成價值鏈廣大利害相關人權益受損的狀況。業務規模有多大,加害程度就有多大。
在S的弱,舉世皆然,非台灣獨有。我們清楚環境負面衝擊造成世界安全瓦解的邊界,但全球都非常不清楚社會負面衝擊會造成世界安全瓦解的邊界,恐怕我們都得先從建立虛心學習謙卑以對的基本態度做起。
(轉載自 2024/05/08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