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ESG相關的討論甚囂塵上,近幾年來也有愈來愈多投資基金改以ESG為主軸,專門挑選ESG績效表現良好的公司或與再生能源、電動運具等相關產業來投資。跌破眾人眼鏡的是,Bloomberg最新報導指出,這樣的基金數量今(2024)年竟出現嚴重衰減:全球去(2023)年共有超過500支ESG投資基金,今(2024)年截至年中卻僅有百餘支。這是否表示ESG只是個一時性的熱潮、企業其實無須投入呢?事實上,這些基金的衰退顯示出的正是人們回應氣候變遷、社會動盪的新考驗:這些環境與社會問題如此龐大且持續變化,如何確切得知每一分投入是否確實正在有效創造改變?若難以清楚衡量與展示成效,投資基金不僅無法挑選符合基金目的的投資對象,更需要面對背後投資人、政府乃至社會大眾對於「漂綠」的質疑,自然導致相關的基金數量下降。因此,若期待為因應環境與社會變遷尋求更多的資金支持與資源投入,影響力績效衡量勢在必行。

為了因應這樣的需求,當前市面上已衍生出多種工具與方法,包含強調能貨幣化顯示社會公益專案的效益與的社會報酬率分析(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以五大構面解構影響力並將之分為ABC(Act to Avoid Harm, Benefit Stakeholders, Contribute to Solutions)三種類型的Impact Management Norms、提供不同SDGs對應影響力指標的IRIS+等。即使如此,不論是採取ESG行動的企業、投資ESG項目的投資人或期待展現SDGs影響力績效的使命型組織(Purpose-driven Organization),仍經常在試圖衡量影響力成果時卡關—該用什麼指標來呈現?計算出來的數字怎麼讓溝通對象有感?同業也有做類似的事,怎麼呈現我們的亮點?面對這些問題,一本好的影響力報告書或許正是眾人尋覓的解答。

需要注意的是,影響力報告書與目前較常見的的ESG永續報告書並不相同。ESG永續報告書主要是用來向關心其經營狀況的利害關係人說明哪些環境、社會或治理議題對於企業經營來說特別重大、最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並揭露報告期間內(通常是一年度)企業如何在做生意的過程中,盡其所能的控管或避免對於上述議題帶來負面衝擊、進而減緩衝擊(例如:勞工權益若沒有受到保障可能造成勞工傷亡甚至離職潮,導致企業生產大受影響,因此企業於報告書中呈現內部有哪些措施保障勞工權益);也有部分企業會在其中放入社會公益方面的投入成果,提升品牌形象。影響力報告書則有多種形式,舉凡企業、影響力投資人、使命型組織等,都能將其正面影響力編製成冊。其與ESG永續報告書的主要差異有二:一是這些影響力行動所回應的議題不一定會直接影響到報告發行者的利益,而是發行者認為該議題對於環境或社會具有重大性,因此需要行動(例如:一個影響力投資人並不會直接受到飢餓議題的影響,但他願意關注並進而投資相關解決方案來回應飢餓議題);二是這些影響力行動多是以創造正向的改變為目標,而非僅減少負面危害(例如:ESG永續報告書中揭露的可能主要為企業如何避免勞工權益受損,影響力報告書則會聚焦在怎麼賦能缺乏發展機會的勞工增進能力、實踐自我)。

既然與大眾較熟知的ESG永續報告書不同,那究竟該如何判斷一本影響力報告書的好壞呢?本文彙整出以下三項影響力報告書的常見迷思:

1.  影響力報告書不只是強調專案成果,更要強調對環境、社會議題的分析脈絡

影響力報告書並非僅以圖文並茂的內容堆疊專案成果—若僅聚焦在成果,往往容易讓不清楚脈絡的讀者摸不著頭緒,難以對內容產生連結感或共鳴。因此,影響力報告書首要追求的是脈絡性(Context),也就是應清楚梳理該項行動或該組織觀察到的環境或社會問題為何、為什麼亟需解決,並說明如何對症下藥提出解決方案,進而以明確且具有代表性的影響力指標來驗證上述問題逐步獲得改善。舉例而言,投入青少年職涯輔導的專案,若僅一味地闡述社工投入了多少時數、有多少青年參與培訓、培訓內容設計得多麼豐富,卻沒有探討所服務的青年為什麼難以對接穩定職涯、若他們在就業初期即反覆失業可能導致的後果,那麼讀者心中很可能會問:這些青少年面臨什麼處境?他們真的需要這個服務嗎?為什麼我應該要支持?唯有清楚的說明前因後果,報告書方能引領讀者認識組織或行動對於議題的價值觀與看見,並跟隨著影響力創造的路徑,一步步了解與認同其重要性。

2. 影響力績效不是報喜不報憂,更應該說明計算限制與執行困境

許多人常有疑問:實務上組織服務的對象很難進行全面完整的訪談,這樣就不能寫影響力報告書了嗎?或是雖然行動做了很多,但成果數字不盡理想,是不是通通不能放?事實上,好報告書不代表資料一定要十全十美、包山包海;能忠實呈現資料蒐集與計算上的限制,或是專案結束後盤整發現的優化方向與行動困境,不僅能協助讀者掌握正確的資訊,更重要的是能藉此傳遞下一步的需求。例如:在投入青少年職涯輔導的專案中,發現計畫雖然提供了技能培訓與心理支持,卻因為沒有充足的實習機會對接,導致參加的學員們成功就業的比例仍偏低;此時,與其隱藏成功就業的數值,不如將其呈現出來,並邀請閱讀到報告內容的企業參與共好,提供這些青少年施展的舞台。

3. 影響力報告書不是隨著發佈後就結束,延伸對話才是影響力的開始

報告書除了記錄與揭露資訊外,更重要的功能是向多元利害關係人進行雙向溝通,並邀請其參與共好。且報告書從開始前到結束後的每個環節,都潛藏著溝通契機:開始編製報告書前,應詳盡規劃如何透過蒐集報告書資料,增加與不同利害關係人的互動、蒐集他們的聲音與看見;撰寫報告書時,也需要考量多元的閱讀需求(例如:若是為回應兒少需求採取的影響力行動,應避免通篇使用專家或研究術語撰寫),並於其中說明過去的成果係與哪些利害關係人共同創造、未來的目標期待大家扮演什麼角色一起參與;報告書發布後,則應開放蒐集回饋、討論的管道,奠基於報告內容邀請跨界夥伴交流、引動社會資源創造新的可能。

若以一份地方創生計畫的影響力報告書為例,相對於直接呈現辦理幾場社區活動、累積多少人次參與、搭配相關活動照片紀錄,如何呈現出在地的發展脈絡、遭遇哪些困難使得發展停滯,或許是說好故事更重要的第一步。為了回應上述挑戰,計畫往往需要接觸多元的利害關係人、彼此交流對社區的想像—這些意見交換的內容,以及怎麼產生出火花、催生有機會回應上述地方發展困境的具體行動,也是報告書可以向讀者分享計畫價值觀與影響力路徑的一大重點。接著,奠基於計畫的影響力成果(例如:透過課程或活動的前後測呈現地方居民技能、意識改變)與侷限性,可以解析主辦單位或參與的夥伴們看到計畫未來尚有哪些優化方向,期待社區居民、在地產業甚至更多外地夥伴如何參與。報告書撰寫完成最後,若能再往前邁進一步,邀請各方回饋、分享,則既有機會擴散影響力、讓更多人聽見計畫的故事,又能蒐集更多對地方的聲音,作為下一個階段的養分。

在這個影響力績效各說各話的時代,不僅企業或使命型組織難以清楚說明其成效並藉此募集資源,我們也已經看見像是投資機構這樣的資源擁有者顧慮漂綠的風險,正暫緩腳步觀望著下一步。因此,若能經由一本紮實的影響力報告書完整梳理起心動念、解決方案、利害關係人參與及對應的影響力成果,將有望緩解企業永續部門面對長官質問、使命型組織投入公益卻即將斷炊的燃眉之急,也能驅動人們更有信心持續攜手投入永續行動、創造更多打動人心的改變。

李若寧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張凱柔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師

程芝榆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