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人才力 ─ 長照及健康照護人才之培訓與管理
決勝人才力 ─ 長照及健康照護人才之培訓與管理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所頒布之人口政策白皮書指出,我國自1993年9月起,便已進入高齡化社會。據行政院經建會估計, 1993年65歲以上人口超過7%後,台灣便已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更進一步成為「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更將於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達20%)
本文作者:
劉彥伯 KPMG安侯企管 執行副總經理
楊宇聖 KPMG安侯企管 經理
世界人口發展趨勢
《百億人口》(Population 10 Billion)作者朵林(Danny Dorling)曾表示:「全球人口將增加到100至110億,主要原因之一並非人類生得更多,而是活得更久。」人口增加起因於適應能力增強,但初期增加速度並不快,2003年蔡文輝先生在其著作《老年社會學》中便提出,地球上人口急遽增加的現象約發生於17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後,乃因人類在工業科技上突飛猛進,使生活品質顯著改善,也連帶延長人類存命、使死亡率隨之下降。高出生率與低死亡率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增加的最為主要的因素,也代表人類的適應能力持續提升。
人口高齡化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嚴峻考驗。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簡稱UNFPA)(2013)指出,21世紀最重要的趨勢之一便是人口高齡化。自1950年起,全世界多數國家生育率與死亡率皆下降、高齡人口急遽增加,此現象稱為全球高齡化(global ageing)。2012年,全球70億人口中,8.1億為60歲以上人口,而預計在2050年時,則將超過20億;屆時全世界人民的平均壽命將可能高達90歲(United Nation,2013)。
中國養老發展
中國政府為控制人口成長,於1979年推行一胎化政策,引發4-2-1生育扶養現象(即子女成人後,需獨自扶養四位祖父母與兩位父母),嚴重侵蝕中國人口發展。因此,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便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名子女的政策。中國高齡事業發展報告顯示,近10年來,中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增加近一倍,而據中國民政部「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與設施無法滿足需求,故已採取積極因應人口高齡化之措施,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與社會環境,加速高齡事業與產業之發展。
台灣長照發展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所頒布之人口政策白皮書指出,我國自1993年9月起,便已進入高齡化社會。據行政院經建會估計, 1993年65歲以上人口超過7%後,台灣便已進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更進一步成為「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更將於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達20%)(如圖1所示)。2013年的行政院人口會報便已指出,預估2060年時,台灣每10人中便有4人為65歲以上長者,經建會也估計, 2060年的扶老比¹將達77.7,上揚趨勢明顯,如加上扶幼比²,更可能讓社會扶養比³高達97.1。2016年10月底,台灣生育率創下新低,在出生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估計2060年台灣人口將餘約1,883萬人(如圖2所示)。值此年輕人恐婚、不婚或婚後排斥生育之時代,上述警訊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為有效因應人口高齡化問題,2016年台灣將原有之居家式到宅長照服務、社區式長照服務、機構住宿式長照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提升為長照2.0,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服務體系,於鄉鎮設立「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級)」、「複合型服務中心(B級)」、「巷弄長照站(C級)」等社區整體照顧模式。有鑒於長期照顧服務係源於2005年《長照十年計畫》起,著重資源整合、建構長照服務網,均圍繞人口政策與機構型功能別需求而推展。衛生福利部於2015年頒定「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標準」,制定各類型長期照顧服務機構之設立標準、人員配置與業務負責機構之資格規範,不難發現主管機關對於落實照顧長者的意圖與政策規劃更為積極,期待讓需求長者與家屬能「找得到、看得到、用得到」,改善過往機構高不可攀、無法觸及的印象。
KPMG之建議
KPMG管理顧問部認為,對各級養老健康照護服務單位而言,機構人力資本方為獲得競爭力之基礎。以下茲提供人力與管理兩構面觀點,供業界參考運用:
人力構面
養老健康照護服務單位所需人力之多元,相較任何其他企業組織均更為複雜,可概略區分為:專員、督導等管理階層,以及執行照顧服務階層。執行照顧服務階層包含了專業人力(護理、職能治療、社工)與照顧服務員,台灣每年所需之照顧人力缺口甚大,如今已需藉由外籍看護人力予以補足,遑論管理失當之情事屢見不鮮;由此可見,養老(長照)人力資源管理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養老健康照護服務單位之專業人力取得,均由國家級資格認證把關,實非相關照護單位所能為之。因此,仍須仰賴主管機關採取更加有效的作為引導投入,方能有所改善;如徒有評鑑制度之要求限制,實非上策。茲就管理階層與照顧服務人力的培育管理,提供意見如下:
由養老健康照護服務單位依照單位發展願景、使命與營運策略,進行人才需求規劃、盤點關鍵職務與儲備人才,藉釐清人選職能缺口,補強管理職能與專業職能,並規劃實施S-OJT(Structure On-Job-Training)以及OFF-JT(Off-the-job Training),或鼓勵SD (Self Development)之途徑,依循知識、技能藍圖發展,方能收立竿見影之效。
照顧服務人力係照護單位之根本,為判斷單位服務良窳的最前線人員,招募階段應以態度評估,尋求適性人員為主。入職後,於職前訓練階段以核心職能與基礎服務專業職能為主,採取由流程導入實作之方式,使其學習後得以獲得所負職務之榮譽與崇尚感,增進服務長者的動機與正確認知。此外,輔以資深人員的陪伴參與,實施導師制提攜教育,將經驗與知識社會化為分享,並藉實際操作內化的過程,透過活動規劃安排,使社會觀感低落的職業認知逐步改善。在職訓練係以循環複訓的方式進行服務除錯的強化教育,協助達成各項績效指標,創造單位的品牌權益,為社會、家戶、單位與長者創造多贏局面。
管理構面
由KPMG管理顧問輔導經驗觀之,相較於一般企業,養老健康照護服務單位應更為嚴謹。一般企業機能的生產、行銷、人才、研發、財務、資訊、法務與公共關係事務均具準用關係,僅為解釋之差異區別;然養老健康照護服務單位特別重視服務品質,則取決於「醫養結合」的支援強度。而醫界如直接投入,達成「醫養融合」,更可將落差消弭於無形。目前以大數據雲進行各項預判與處置建議,將可提升服務品質、降低誤失。KPMG認為,各階長照人力資源建構皆可歸為培訓發展、薪酬福利與績效管理三大面向。本公司已有諸多成功導入各類型組織的S(Strategy,策略校準)、 O(Organization,組織文化)、P(People,職能與獎酬)、P(Process,核心流程)、I(Information Technology,大數據資訊運用)、I(Intelligent Machine,物聯網與自動化智慧服務)等企業成熟度發展模組,能更有效地連結機構發展願景,提供長者更及時、更符合需求的服務,藉由智慧標準化,更進一步確保服務品質。
就養老健康照護服務單位的特性而言,將不談論所謂的工作改善,畢竟服務頻度與複雜度既無法縮減,亦無從取代;因此,人力成本相當吃重,如何讓人員具有共同理念與認知,提供標準優質的服務,是養老健康照護服務單位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透過大數據雲的協助,可依據服務頻率與結果,提供更為適切有效之行動方案,使長照從業人員的服務更加迅速有效。此外,也期待透過KPMG的SOPPII企業成熟度發展模式,使各類型機構服務皆能無縫接軌,為社會政策、機構組織、長者與家屬之間創造共好局面。
© 2024 KPMG, a Taiwan partnership and a member firm of the KPMG global organization of independent member firms affiliated with KPMG International Limited, a private English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more detail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KPMG global organization please visit https://kpmg.com/governance.
上列組織及本文內任何文字不應被解讀或視為上列組織之間有任何母子公司關係,仲介關係,合夥關係,或合營關係。 上述成員機構皆無權限(無論係實際權限,表面權限,默示權限,或任何其他種類之權限)以任何形式約束或使得 KPMG International 或任何上述之成員機構負有任何法律義務。 關於此文內所有資訊皆屬一般通用之性質,且並無意影射任何特定個人或法人之情況。即使我們致力於即時提供精確之資訊,但不保證各位獲得此份資訊時內容準確無誤,亦不保證資訊能精準適用未來之情況。任何人皆不得在未獲得個案專業審視下所產出之專業建議前應用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