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體系以涵蓋面廣、可負擔程度高、效率高、有效控制預算為特色而設計。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NHI)與其他國家制度相比,具備高效能,體現在全民納保和高預期平均餘命;儘管具備前述優勢,醫療體系的韌性仍面臨結構性挑戰;在適應人口結構不斷變化和高齡化社會方面,全民健康保險效率不足的問題逐漸凸顯。過去兩年死亡人數攀升,平均餘命也由升轉降,這反映出醫療體系的結構性缺陷,限制了台灣為民眾長期提供可持續、高品質照護的潛力。

為探討當前台灣醫療體系的永續及韌性,KPMG與AstraZeneca、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皇家飛利浦、世界經濟論壇、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Center for Asia-Pacific Resilience and Innovation, CAPRI)及WHO基金會共同合作,發表《台灣醫療體系的永續性及韌性》,從永續性和韌性的角度檢視醫療體系的優勢及劣勢,並汲取 COVID-19 疫情的經驗,針對七大領域提出改善建議,包括:群體健康、環境永續發展、醫療照護人力、藥物和醫療科技、醫療照護服務供應、醫療體系財政和醫療體系治理。

Download PDF

台灣醫療體系的永續性及韌性

檢視醫療體系的優劣,給予七大領域的建議方向



下載完整調查報告 ⤓






台灣醫療體系各領域現況概覽與建議

領域一、群體健康

現況

台灣人口金字塔已逐漸從增進型轉為穩定型,預計到 2065 年將成為退減型,面臨人口老化和慢性病愈發盛行的挑戰,使得死亡率攀升,醫療資源告急,反映出醫療體系在長期的群體健康面向面臨著更廣泛的挑戰。

  1. 檢視台灣群體健康與疾病負擔的長期數據,以進行策略性政策規劃
  2. 透過多種方法,尤其是數位健康科技,提高醫療服務的可近性
  3. 促進社會對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的認知及衛生教育

領域二、環境永續發展

現況

因氣候變遷,導致氣溫升高、降雨模式改變,極端天氣的發生率也跟著提高,人們的健康受到影響,包括高溫相關疾病、呼吸問題和傳染病隨之增加。

  1. 舉辦教育宣傳活動,喚起醫療部門對減少碳排放的重視
  2. 監測氣候變遷對健康方面的影響,尤其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3. 在跨部門及國際層面展開合作,推廣「健康一體」的作法,定期評估實施情形

領域三、醫療照護人力

現況

醫療體系面臨勞動力方面的難題。尤其是護理人員的工作必須面對高風險、高壓、低薪、工時長等各種狀況,造成從業人員流失,護理課程的入學率也大幅下降,成為未來照護人力可能面臨的挑戰。

醫療照護人力
  1. 蒐集醫療工作環境資料進行評估,據此定期檢視政策
  2. 檢視專業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及工作誘因,定期提供支持
  3. 針對專業醫護人員分佈不均的問題,推動可能解決方案的討論

領域四、藥物和醫療科技

現況

在台灣的醫療體系,新藥物和醫療科技採用必須經過兩個程序:台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進行上市審查,衛福部健保署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給付清單。儘管台灣依據國際標準進行作業,新藥和技術採用與否依然受到全民健康保險預算限制、投資不足和審查能力不足等阻礙,進而影響患者享受到突破性藥物和治療的時間與機會。

  1. 加強國際合作,強化新藥和技術的開發與審核能力
  2. 針對新醫療科技和學名藥的採用邀集民眾進行討論
  3. 透過法律規定專家審查委員會須公開透明,強化民眾對其決策的信任

領域五、醫療照護服務供應

現況

台灣的醫療服務以普及和高效率著稱,但面臨醫療資源有限的挑戰,例如急診病床和先進醫療設備不足的問題。過去二十年來,醫院數量已減少 19%,此外,台灣 480 家醫院中,83% 為私立醫院,顯示醫療服務體系高度市場化且競爭激烈。私有部門主導醫療保健,公立醫院則轉須自給自足,雖然藉此可促進競爭,卻也阻礙醫療照護服務供應的整合。

醫療
  1. 改善醫療機構之間的服務提供整合性
  2. 採用患者中心的作法,為不同醫療院所提供人力培訓和支援
  3. 建立全面性品質監測架構,評估患者的長期健康結果

領域六、醫療體系財政

現況

主要問題是對長期健康成效的投資不足;短期支出方面則被視為成本而非投資,這種對投資的遲疑不決阻礙創新。台灣的總額預算支付制度有效控制了醫療成本;然而,固定預算意味著無法透過適時調整滿足與時俱進的醫療保健需求或技術升級,因而限制醫療體系投資未來的能力。

  1. 進行公開教育活動,以預防措施優先、及早檢查、協調式醫療照護服務,將大眾對於醫療支出的看法轉換為長期投資
  2. 跨部門合作,決定增加醫療經費的適當作法
  3. 設置獨立委員會,負責成本效益評估,以及財務策略短期和長期成果的全面性評估

領域七、醫療體系治理

現況

台灣醫療體系具高可及性,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但缺乏明確的長期目標。面對全球的地緣政治和氣候風險,台灣必須制定不墨守成規且兼容並蓄的醫療體系治理方法,兼顧不同醫療體系價值 (例如經濟發展和平等)並不容易,卻有其必要性。

  1. 透過大規模社會對話,制定全國性、涵蓋政府上下的長期計畫,以引導醫療體系的發展
  2. 投入公職人員的能力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更有能力應對
  3. 提高醫療和社會照護單位在不同層級照護和專科的協調能力,並著重在基層醫療
  4. 強化基層醫療的角色為責任的主要重點,並利用大數據分析和資訊科技,促進與專科單位之間的協調
  5. 針對危機情境建立優先投資架構和透明機制

醫療體系各領域息息相關。為改善台灣醫療體系的長期永續性和韌性,在面對這些領域時必須視為一整個網絡,進而制定更全面的政策,完整的醫療照護體系包含對個人健康的醫療服務與其他非個人醫療的公共衛生兩個重要元素,才能夠將個人的健康與其所屬的社區及居住環境連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