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监管环境瞬息万变、科技革新日新月异、地缘政治格局和业务需求不断变化,香港银行需要密切顺应变化,它们的风险管理惯例也正在经历重大转变。此外,信贷风险等传统风险再次成为焦点,而 "深度伪造 " (“deep fakes”) 和社交媒体风险等新兴风险类型也引起关注。
推动银行转型的主要动力有7项:
1. 成本管理压力:企业不断提高对非创收职能部门效率的期望。对风险管理人来说,这意味着在保持或提高质量之余,还要降低成本1。
2. 风险与合规差距:尽管风险评估工作既昂贵又耗时,但风险与合规团队能成功识别新的风险热点和潜在的控制薄弱环节,成功避免业务受到不良影响。
3. 监管期望:全球监管机构越来越期望银行作出战略投资时,会一并加强其风险管理能力。
4. 扩大范围:虚拟资产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等新的重点范畴涌现,不断扩大风险管理团队的工作范围。
5. 新兴风险和威胁:网络安全威胁等新兴风险和威胁的范围和潜在危害不断扩大。
6. 运营模式更趋复杂:金融服务机构利用由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组成的新生态系统,为客户和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增加对第三方的依赖。
7. 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银行业已发展成为 “数字化优先” (“digital first”),以满足客户和顾客的需求。
银行为风险管理转型做好准备时面对的关键问题包括:
- 哪些风险职能由内部处理,哪些可以外包?
- 每个风险管理全职员工(FTE)的平均成本是多少?
- 目前的一些风险监督职能能否合并?
- 我们是否具备未来所需技能的合适人才?
- 当前的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是否能在必要时进行扩展?
- 数据、流程和控制环境是否做好了数字化升级的准备?
- 各业务线的风险和财务投入/产出是否一致?
- 目前使用了多少个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模型?
- 员工目前是否专注于处理适当的风险管理优先要务?
银行明白到它们必须进行调整和转型,以确保做好准备,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格局。其中一个主要趋势是,银行越来越重视制定稳健、灵活的风险管理框架。为了支持这些框架,银行开始对进阶分析、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作出投资,以提高其更有效识别、评估和缓解风险的能力。
风险主管可以把握以下一些契机来推进转型:
- 职能和机构合理化: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以减少冗员,调整风险技能组合以适应未来的需要,并实施灵活焕新的风险管理框架。
- 外包:考虑聘用第三方协助开展非核心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活动。
- 风险战略:对长期目标运营模式建立明确愿景,并制定与业务增长和成本目标相一致的清晰战略。
- 焕新风险文化:高级管理层应以身作则,将风险文化注入整家机构,包括更新关键绩效指标(KPI)以反映风险偏好,同时积极提高员工技能。
- 风险简化:对风险模型、风险管理流程、评估、方法进行调整和合理化,以简化风险执行和监督的负担,同时保持质量。
- 风险计量: 优化一套通用的风险定义和分类法,使用顶级的风险模型和预测分析来深入了解风险,包括相关风险和集中度(即更动态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
- 数据和科技:各机构应制定明确的数据和科技风险管理战略。它们还应使用可扩展的系统,支持大规模自动化,并提供最先进的实时动态风险评估,包括评核AI和机器学习的使用情况。
- 成本控制战略:各机构可开始分析有多少员工参与当前的风险管理计划、每个全职人力工时对银行的平均成本是多少,以及评估风险与管理风险相比花费了多少时间。此外,银行应复核人手风险管理流程和正在使用的风险平台数量。这些工作将有助确定当前的准备状况,并突出银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许多风险职能转型工作也无法实现最理想和可持续的成果。银行应关注的范畴包括路线图、监管要求、项目管理、数据和风险模型优化、外包复核、数字化迁移以及人力资源和变革。我们期望通过本文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实用概念,协助银行在规划风险转型的路途上创造和保障价值。
[1] 有关这个课题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我们的全球性出版物《风险成本转型》: https://kpmg.com/xx/en/home/insights/2024/04/cost-transformation-in-ri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