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低碳永續與數位化已顯著改變製造業營運模式,許多工具機夥伴也同步升級轉型,2023年所舉辦的COP28提出工業去碳化,而工研院在去年底也揭示了台灣2035十大跨域趨勢,其中也涵蓋低碳生活與脫碳能源。根據今年初KPMG安侯建業發布之最新一期《台灣CEO前瞻大調查》統計,隨著淨零碳排與國際稅費及營運成本增加,企業營運風險躍升為首要風險挑戰。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團隊透過長期在地深耕及接軌國際的專業,結合跨領域專家,提供審計、稅務、顧問諮詢及法律等服務,並於今(27)日首次參加為期五日的國際工具機展。因應本次主題,提供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上所需之專業顧問服務,例如:數據化分析碳盤查資料、洞悉碳排熱點及建構碳分析與管理系統等,KPMG專家將在現場與業界先進一同交流,企盼成為製造業者持續營運的最佳夥伴。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指出,從工業4.0、數位轉型、ESG永續發展到這兩年盛行的AI議題,伴隨著氣候變遷影響人類生存的風險方興未艾,製造業深刻的體會到,懂得應用AI與永續環保低碳改善產品與製程環境的人才,將是未來人才的趨勢,也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劉彥伯建議,企業必須應用三個C的關鍵密碼,來提升人才力,分別是Culture,企業文化重塑,從經驗法則邁向數字管理的績效導向文化;Connect,將資料與資訊科技連結客戶、供應商、製程、研發、後勤以及策略聯盟生態系;Competency,不斷的盤點與界定現有職能與未來需求的落差,改善並提升員工的能力,優化職涯的滿意度。

受到地緣政治影響,台商遷移生產基地的趨勢已經更為明顯。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會計師吳俊源說明,依據不同產業,各國家逐漸形成了群聚效應,例如越南北部目前就是電子業的聚集,而墨西哥則成為汽車產業的必要評估地點。過去我們以為逐水草而居的低成本優勢考量,其實已經漸漸的被智慧製造的趨勢所取代,也就是選擇投資地點不再只是為了當地的低生產要素,因為移動到東協或其他地區的生產大多將會採用智慧製造的趨勢,使海外生產基地的決策將更偏重地緣政治風險考量及滿足客戶需求的導向,而非僅是低成本要素的驅動。因為這波海外版圖拓展而帶動智慧製造相關供應鏈的趨勢值得密切觀察。

根據KPMG最新一期《全球製造業展望調查報告》顯示,永續發展仍是全球持續關注的重要議題,越來越多跡象證明ESG能為企業創造價值,機構投資人在ESG面項的投資占比不斷攀升;然而在實現淨零碳排方面,除了29%的CEO認為目前最大的阻礙是實施複雜的脫碳供應鏈之外,各分別有20%的CEO也認為「缺乏適當的解決技術方案」、「缺乏專業技能與知識」以及「內部治理與控管不完善」等三項為阻礙主因。台灣在能源轉型方面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往往也造成企業經營成本上漲的壓力,不同國外相對具有較低的脫碳成本優勢,為了拓展綠色轉型商機,台灣企業對於商業模式轉型要有更超前的思維,人才與技能的多元培養絕對是企業必須持續投資的。

KPMG安侯建業工業產業協同主持人陳其愷表示,企業要將節能減碳納入日常營運管理可從企業管理本質PDCA出發,進而至推動數位優化方程式結合產品碳足跡盤查步驟,並與製造業本身高度相關的良率、效率、稼動率等管理指標結合,高度融合企業日常營運管理實務。而淨零碳排旅程的四大構面包括 1. 生產效率優化、2. 供應鏈ESG制度完善、3. 產品替代料開發、4. 設備更新,期盼讓推動減碳成為營運管理再升級的驅動因子;此外,兼具中心廠角色的企業可以結合產業鏈內的上下游供應商與客戶,打造綠色供應鏈的數位平台,群策群力讓減碳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