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數位金融將主導金融服務業發展
2021年數位金融將主導金融服務業發展
金管會資料,截至2020年6月底,本國銀行數位帳戶已來到492萬戶,不僅較今年第一季成長18.6%,也較疫情前的2019年底338萬戶增加45.5%。同時,2020年1至7月行動支付的金額已達1,209億元,為2019年同期532億元的兩倍多。可見疫情令人們盡量減少不必要接觸之下,消費者對零接觸的數位金融服務需求大幅上升。對國內金融服務產業來說,除需密切注意國際疫情的狀態外,金融科技、場景應用、生態圈、資安及監理、開放銀行等面向皆是可關注的發展重點。
2020年已經即將結束,過去一年裡全球民眾及許多產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較大衝擊。國內在政府及全民共同努力之下,展現令國際刮目相看的防疫成效,因此大眾生活及企業營運也相較其他許多國家正常,同時2020年前三季的經濟亦呈現正成長。不過,以國內市場為主的金融服務業實際營運狀況受到一定拖累。
在國內金融服務產業中,以本國銀行為例,其營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的影響。根據金管會統計,2020年1至9月本國銀行的全體收入較前一年同期減少5.2%,較2019年同期的年成長0.8%表現下滑。同時,2020年前九月的稅前盈餘亦較前一年同期負成長13.2%,不如2019年1至9月的年增長6.9%。
雖然疫情令產業經濟和民眾生活受創,但對金融服務業而言並非全然只有負面影響,數位金融服務反因此受到推助而加快發展腳步。依照金管會資料,截至2020年6月底,本國銀行數位帳戶已來到492萬戶,不僅較今年第一季成長18.6%,也較疫情前的2019年底338萬戶增加45.5%。同時,2020年1至7月行動支付的金額已達1,209億元,為2019年同期532億元的兩倍多。可見疫情令人們盡量減少不必要接觸之下,消費者對零接觸的數位金融服務需求大幅上升,促使原本疫情前數位轉型已較其它產業較快速的金融服服務業,於疫情期間的數位化發展得以進一步加快。
目前國際面臨年底冬季新一波疫情的挑戰,而隨著疫苗準備成功推出的好消息,在即將到來的嶄新2021年內具有「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終將到來」的期待應會更加明顯。對國內金融服務產業來說,除需密切注意國際疫情的狀態外,金融科技、場景應用、生態圈、資安及監理、開放銀行等面向皆是可關注的發展重點。
首先,疫情應可逐漸獲得控制。進入秋冬之後,歐洲和美國新一波疫情明顯再度來襲,致使許多國家和地區被迫進行部份封鎖並限制正常經濟活動,而亞洲因防疫措施執行較穩健,疫情控管相對良好許多。目前國際共識普遍認為疫苗是解決疫情的關鍵,而隨著疫苗問世應會使疫情控制往正面發展,全球經濟復甦腳步可望逐漸穩定,對國內商業環境將會更為有利。
再者,金融科技投資仍會持續增長。依據金管會,國內整體金融業2019年對金融科技的投資金額為165.2億元,較2018年117.3億元成長40.8%,預估2020年將可成長14.3%至188.8億元。同時,金管會也公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作為未來三年推動的依據。在政府具有更明確發展藍圖之下,預期業者對金融科技相關發展的投入應會持續增長。
第三,增加服務應用場景將為數位金融發展焦點。在數位金融時代內,金融業者欲將過去面對面服務的習慣順利大幅改變成透過冷冰冰的電腦或手機螢幕,重點在於必須創造與面對面服務一樣溫度的顧客體驗。然而,若數位金融可使用的場域不夠多,將難以創造令消費者滿意的體驗並持續提高客戶使用意願。所以,未來金融機構應會更加著眼於場景應用的發展,讓數位金融能更全面地融入民眾生活。
第四,生態圈將漸成為各大型金融機構營運重點。今年內已有大型金融機構建立與經營生態圈,而隨著純網銀逐步加入戰局,生態圈應會成為各大金融業者必須重視且著手建立的重點營運策略。在高度競爭的數位金融時代內,金融業者應拋開過去單打獨鬥的方式,進行跨業和跨虛實的整合並透過異業結盟找出適合的生態圈運營模式,此舉將會是數位服務戰局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第五,資安與監理將備受重視。金管會於2020年8月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和「金融資安行動方案」,不僅給予推動金融科技明確方向,亦強調資安和監理發展的重要性。隨著數位金融更融入大眾生活,提供安心、便利、不中斷的金融服務將是主管機關和金融機構更重視的目標。
第六,開放銀行將持續推進。邁向開放金融應是大勢所趨,而開放銀行為此一趨勢的發展重點,政府和業者亦會努力持續推進。不過,隨著逐步將資料開放的權利交還給消費者,過程中金融機構如何在創造更多服務創新及個資安全之間做到極佳的平衡,則是開放銀行未來能否具有更順利且更好發展的關鍵。
2021年經濟環境可望更穩健且純網銀準備加入營運行列,國內金融機構應會提供更多元的數位金融服務,除提高自身競爭能力外,也將努力掌握未來新商機。因此,受疫情帶動的數位金融發展,預期將不會因疫情好轉而出現放緩的情況。
(本文轉載自2020/12/18工商時報)
© 2024 KPMG, a Taiwan partnership and a member firm of the KPMG global organization of independent member firms affiliated with KPMG International Limited, a private English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more detail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KPMG global organization please visit https://kpmg.com/governance.
上列組織及本文內任何文字不應被解讀或視為上列組織之間有任何母子公司關係,仲介關係,合夥關係,或合營關係。 上述成員機構皆無權限(無論係實際權限,表面權限,默示權限,或任何其他種類之權限)以任何形式約束或使得 KPMG International 或任何上述之成員機構負有任何法律義務。 關於此文內所有資訊皆屬一般通用之性質,且並無意影射任何特定個人或法人之情況。即使我們致力於即時提供精確之資訊,但不保證各位獲得此份資訊時內容準確無誤,亦不保證資訊能精準適用未來之情況。任何人皆不得在未獲得個案專業審視下所產出之專業建議前應用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