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7月起對越南產品課徵20%至40%關稅,衝擊台商布局已深的越南製造基地;KPMG亞太業務發展中心越柬區主持會計師吳俊源幾次前往與越南、柬埔寨的企業訪談觀察,他發現儘管短期內關稅對越柬台商尚未產生全面衝擊,但多數廠商透露對2025年第四季與2026年的不確定性,「焦慮是普遍的情緒」。
「搬遷不如升級」:AI與數位化成轉型關鍵
「幾乎沒有台商能完全吸收20%的關稅。」吳俊源這樣分析,多數業者的可能選擇是與品牌商協商分攤成本。根據他的觀察,面對美國關稅議題,越柬台廠普遍採取三個應對方向:第一,與客戶協商價格調整機制,尋求共同承擔;第二,啟動供應鏈重組,減少中國原料或零組件比重;第三,積極開拓歐美與日本等新市場。
「他們現在都會很努力地去找新客人、新生意來做」。
當被問到「重新搬遷工廠是否為可能選項」?吳俊源認為並非最佳解,「再怎麼搬,不如找新的市場,或是利用AI管理讓效率提升」。
他指出,AI是全球化的技術,「面對AI大家是公平的,不會因為越南是新興經濟體,在AI的應用上比較落後」。吳俊源看到許多越南台商在生產線上已導入AI,更因此逐步改善效率與人力問題。
根據他觀察,有在思考於產線上加入AI協作的台廠,「我想有超過半數以上,可能達7、8成都有在考慮AI這件事情」。
「深耕勝於擴張」:在地化是新競爭力
至於,在關稅壓力下,為何仍主張「深耕勝於擴張」?吳俊源分析,儘管中美貿易戰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但回歸越南的基本面來看,台商普遍持樂觀的展望。
他指出,越南今年官方GDP仍維持約8%,基礎建設與行政改革持續推進,「對有能力持續升級、競爭力較強的台商來說,他們對越南這個市場,基本上都還是看好」。
因關稅而興起「轉移陣地」念頭的台商數量稀少,吳俊源指出,部分台商雖然關注柬埔寨市場,但主流仍集中在越南,「因為他們如果在越南已經攻了內需市場,要把同樣的經驗複製到其它地方並不容易、是比較少見的」。
成功案例:從傳產創新找到新出口
談到具體案例,吳俊源舉出三家在越南穩健轉型的台商。第一家是工業用風扇製造商,過往該公司的產品僅應用在工業,但在開發新市場後發現,公司產品可以跟畜牧業、養殖漁業結合,應用在殺菌、消毒的配套措施上,因此成功讓產品攻入新市場。
第二家則是螺絲產業廠商,該廠商過去光是經營越南內銷機車市場,就可以有很好的獲利,但隨著市場愈來愈難經營,他們開始向外探尋外銷的機會,搭上與機車完全不相關的灑水器。吳俊源認為此案例特別有參考意義的重點在於:「這家公司的規模其實不大,但還是有機會爭取到外銷訂單」。
第三個案例則是一間傢俱公司。吳俊源分享,部份高價傢俱上的紋路是由越南師父一筆一劃精雕細琢出來的,因此質感非常好,「過去這些主要為外銷北美的傢俱,現在開始獲得國際級旅館的青睞,還有些遊艇上也有機會用到,這些都是廠商在積極開發後發現的新市場」。
吳俊源總結指出:「以往生意比較好做,現在則要多花點腦筋去思考,從哪裡可以找到多一個出海口。」
危機中的韌性:轉型與人才並進
面對外部貿易戰與內部結構轉型,吳俊源觀察整理應對得當的台廠,整體來說做了兩件對的事,包括善用AI與人才扎根。
在善用AI的部分,不管來自哪一個產業,成功的台廠通常對新知識或管理手段持開放態度,像是導入AI協作,吳俊源指出:「他們不會覺得越南是比較低階的市場,所以就疏於引入新科技。在這件事上大家是公平的,都是面對世界級的競爭,甚至在某些產業上,越南台商遭遇的競爭可能比在台灣還要更強」。
此外,成功的台商通常於在地化策略上都做得不錯。吳俊源分析:「他們不會想說『越南人不行』,所以就用很多的外幹、台幹或中陸企幹部,他們反而積極把越南籍幹部培養起來,讓他們也有成為國際級人才的機會。屆時,工廠的管理經營,就會比較順一點。」
吳俊源就近觀察指出:「越南人很聰明,文化上也重視教育,政府補助讀書免學費,我相信後續他們的高階人力會一直增加。」目前,在越南甚至可以看到有教授是來自台灣中正大學的博士生;在產業界,也開始有愈來愈多留美回國者投入企業界,「他們確實可以是世界級的人才」。
吳俊源總結道:「現在越南的台商,其實都沒有想離開。相反地,他們在危機中學會用AI、用管理、用人才,讓自己更強。」
(本文轉載自今周刊 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