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政策的進展已成為近期各大媒體頭版標題之一,漸漸的融入每個人的日常關切議題,企業的心態也漸漸從當初的焦慮不安到「掌握美國核心訴求隨機應變」的立場。泰國作為臺灣企業供應鏈移轉和政府新南向政策的重心國家之一,美國和泰國的對等關稅政策自然成為各企業投資策略的核心考量因素。
美國政府已於2025年7月31號(美國東部標準時間)宣布美國和泰國的互惠關稅稅率為疊加19%,並將持續監控狀況進一步建議調整稅率。相較其他東協國家,除了新加坡,泰國位於中間值,且比越南低1%,較具有競爭性地位。此外,泰國政府為了刺激日前疲軟的泰國經濟,除了給予美國免關稅和赴美投資的承諾外,近期亦增加泰國投資優惠,變成鼓勵投資泰國的宣導手段。
近期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已針對互惠關稅啟動一系列因應措施,包含鼓勵中小企業引入自動化機器設備的免稅優惠、強化產品原產地認證機制,並針對申請外國工作簽證的公司提高泰國員工比例。此外,BOI持續強力推廣目標產業,包括生物綠色循環(BCG)經濟、電動車、半導體和先進電子產品、數位暨人工智慧科技、及國際商業中心。
以臺灣為本位出發點,建議將泰國設為亞太基地的契機主要來自以下關於供應鏈重組和市場轉移的機會:
●臺灣企業已將泰國作為東南亞生產基地中心之一: 根據2024年BOI統計,臺資企業申請 126 項BOI投資專案,總投資額達 500 億泰銖,高價值項目包括先進半導體設備和組件、印刷電路板 (PCB) 和智慧電子產品的生產。受矚目之投資案包括富士康子公司京鼎精密申請之半導體精密設備投資案,預計創造1,400名泰國當地就業機會和年度出口金額60億泰銖。日前,BOI亦公布臺資企業於2025年第一季外資投資排名位居第五,投資額達47.6億泰銖,主要投資於電子和汽車零件領域。儘管有關稅和政治等不確定因素,拓展營運據點仍然是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策略之一,而泰國仍然是主要考量地區。
●對等關稅評估策略: 泰國雖然沒有和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銷往美國的多項工業產品仍為低關稅,且不少品類仍然享有GSP(普惠制)或低稅率,例如工業用天然橡膠和塑膠粒介於0% - 3%之間。此外,對等關稅仍然有豁免產品清單,而且泰國與東協其他國家簽署14個自由貿易協定,日前也加入歐洲自由貿易協定聯盟(EFTA),目前正進行國內立法程序。因此,部分產品從泰國出口或許可以爭取到較低關稅稅率,達到稅務效益優化,維持臺灣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泰國投資優惠及補助: 泰國BOI近期積極修正BOI投資優惠政策並帶領泰國龍頭企業赴美投資,另研議增加對美出口產業之投資優惠,包括食品加工、汽車零組件、電子元件、家用電器、機械設備、珠寶和寶石等產業。此外,BOI鼓勵電動車和電子產業購買泰國製造之汽車零組件,取得泰國原產地證明並達成一定在地化比例之後,泰國製造企業可以額外取得2年營利事業所得稅減半的稅務優惠。常見品項之在地化比率包括電動車零部件為15%,家用電器為40%等。
●基體建設和物流方便性: 以地理位置而言,泰國位於東南亞心臟地帶,可銜接中國 – 東協 – 印度洋航線,對美、歐、亞出口都相對便利。此外,泰國已積極改善基礎建設,使企業能夠更快更靠近泰國主要機場和港口,讓產品能夠順利配銷出口。
關於申請BOI投資優惠,對於已經在泰國運營的集團而言,若目前BOI的投資優惠即將結束並有計畫升級設備提升效率,甚至是有新的BOI項目正在申請,可以評估向BOI申請邁向智能可持續性工業之BOI產業升級措施,享受設備免進口關稅、免企業所得稅高達3年、和免除3年發放股利就源扣繳稅。
此外,美國目前非常重視洗產地的議題,泰國政府亦在協商時承諾泰國將更嚴格檢視原產地證明驗證標準,從源頭梳理簽發原產地證明要求。美國目前發布的規則亦提出如果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發現企業利用第三地降低互惠關稅稅率,美國海關的直接忽略19%疊加稅率並課予40%的懲罰性關稅。
因應全球供應鏈佈局,臺灣跨國企業可依產品與市場屬性持續評估設立泰國營運據點或增加對泰國採購。綜上,KPMG建議可運用之策略包括:
●承接轉單,計畫將目前受高關稅衝擊之中國、越南工廠轉單或是移轉生產工序到泰國。
●於泰國設立生產據點,維持東協其他據點作為原料供應地點,降低未來的貿易風險。
●利用BOI等投資優惠加速落地,於取得BOI核准後再導入生產,減少初期稅負及關稅成本。
●提前與美國進口商洽談簽長期合約,使泰國成為其主要採購地,確保訂單穩定。
具有市場且有一定產業鏈基礎的泰國,在美中角力過程意圖打響非中國製造之供應鏈地位,外交上也與兩方強權保持友好互動。關稅考驗臺商業者跨國營運調整的彈性,藉此機會再次檢視不同市場利基,並調整產品策略,以達成企業整體利潤最大化之配置。
(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2025-09-22)
Siriorn Saew-Liew
KPMG泰國所法律總監
Sophon Dulyarassamee
KPMG泰國所關稅暨國際貿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