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永續風向前哨站
強化永續韌性 提升企業競爭力
王竣弘︱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2025年才剛開始,元月7日起美國加州即遭遇野火無情肆虐,災損金額預估至少1,350億美元(約台幣4.2兆元)。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 C3S)分析,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6℃,全球升溫首次明顯超過1.5°C目標,此意味著全球暖化持續加劇,極端氣候事件將越來越「日常」。而慕尼黑再保公司(Munich Re)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高達3,200億美元,是1980年以來保險損失總額第三高的年份,其中僅約1,400億美元列入保險損失。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1月15日發布最新《全球風險報告(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5)》,報告中指出,依嚴重程度區分,短期(未來2年)十大風險中,錯誤資訊與假訊息連續二年位居首位,社會類風險(包含社會二極化、不平等、非自願移民或流離失所、以及人權和/或公民自由的侵蝕等)佔比達40%;而長期(未來十年)十大風險中,環境類風險(包含極端天氣事件、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地球系統重大改變、自然資源短缺、以及污染等)佔比高達50%,且其強度和頻率都呈現持續惡化。而加州野火肆虐期間,竟然也出現許多水資源所有權及使用的假消息,徒增各界在原已渾沌的狀況下誤判的紛擾。
面對來自於科技、地緣政治、環境、社會、經濟等類型的全球永續風險,企業永續韌性成為關鍵議題,多元利害關係人重點關注企業於營運、財務、供應鏈、網路、資安、碳管理、環境污染、職業安全衛生、人力資本…等面向或議題,是否建構足夠的韌性,以應對動態轉變中的目前(進行式)與潛在(未來式)的挑戰。
隨著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永續揭露準則S1及S2公報之發布,企業需要針對永續風險與機會,透明揭露財務、營運與商業策略上的整合管理資訊。KPMG建議企業可於評估短、中、長期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管理的過程中,考量經營/商業模式、產品/服務生命週期、供應鏈/價值鏈、資產/投資管理…等各面向,逐一盤點及檢視企業在財務、營運與商業策略等面向的因應韌性與能力,藉此強化並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專題報導
EFRAG自願性永續報導準則為中小企業提供揭露指引
歐洲財務報導諮詢小組(European Financial Reporting Advisory Group, 以下簡稱EFRAG)於2024年12月中正式完成並發布「未上市中小型企業自願報導準則」(Voluntary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 for non-listed SMEs, 以下簡稱VSME),為中小企業提供精簡且一致的永續資訊揭露框架,未來可望幫助這些企業降低內部進行永續資訊揭露相關工作時的負擔及成本。
中小企業在歐洲氣候及環境目標扮演重要角色,而VSME旨在協助加速中小企業永續轉型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中小企業紓困套案(SME Relief Package)中提到,歐洲中小企業在氣候中和目標及其他環境目標扮演重要角色,而提供中小企業融資以協助其進行永續轉型的同時,盡可能降低其內部行政相關準備工作的負擔,變得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未上市中小企業來說,它們不屬於歐盟永續報導準則的適用對象,但仍持續受到金融業者或價值鏈夥伴對於各類永續資訊揭露的要求,對此,歐盟執委會要求EFRAG制定一套標準化永續資訊揭露框架供中小企業依循,並期待能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多機會取得永續相關融資,以加速永續轉型。
VSME由基礎及完整兩大題組構成,並將語言簡化以供中小企業更好上手
EFRAG在制定VSME的過程中慎重考量了這一套框架對於各種類型的中小企業的適用性,包含人數不到10人的微型組織,到接近250名員工的中型企業,故模組化及簡化的語言為編製這套框架時的兩項重要考量。VSME分為基礎模組及完整模組,基礎模組共有11題,2題為一般資訊、5題為環境相關、3題為社會相關、1題為治理相關,供企業進行基本的永續資訊揭露使用;而對於較有經驗的企業,可在基礎模組之上進一步揭露完整模組所涵蓋的題目,完整模組共有9題,2題為一般資訊、2題環境相關、3題社會相關、2題治理相關。而ESRS所重視的雙重重大性,EFRAG考量其對於中小企業可能過於複雜,便沒有納入VSME強制揭露的框架內。
數位化線上編製工具以及整合永續分類標準可能是未來VSME改善重點
在完成VSME編製工作後,EFRAG在總結報告中給出了幾項建議,其中除了建議歐盟執委會建立VSME生態系,包含舉辦中小企業論壇、提供能力建立工作坊、建立填寫指引及範本等活動,並整合有關中小企業永續報導相關倡議外,EFRAG也建議未來將VSME框架以線上資料填寫平台方式呈現,不僅能讓使用VSME的中小企業更快速地進行揭露,也能使資料使用者,如銀行及價值鏈夥伴,能更方便取得所需資料。此外,歐盟永續金融平台(Platform on Sustainable Finance)正在為中小企業研擬歐盟永續分類標準的簡化方式,以增加獲得永續融資的機會,EFRAG也在報告中建議歐盟執委會,在這項工作完成後,可評估如何與VSME進行整合。
VSME框架甫完成制定,後續除持續關注歐盟執委會的改善重點外,中小企業、金融業者、價值鏈中的大型企業對VSME的採用程度及反饋,相信也將是各界關注的重點。
資料來源:EFRAG、European Commission
相關動態
MSCI:企業與投資人2025年應關注的六大永續趨勢
在永續與企業發展及財務績效連結日漸緊密的時代,企業與投資人須積極管理永續風險,應對氣候相關事件不斷升級的影響、人力資本與供應鏈管理衝擊營運表現,以及人工智慧在各經濟領域廣泛採用所帶來的新風險。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MSCI)發布的2025年《永續與氣候趨勢展望》報告指出企業與投資人應關注的6大永續發展趨勢,摘要如下:
低碳解決方案的私人市場潛力
低碳轉型是當代最重要的投資機會之一,其涵蓋三大核心類別:綠色交通、低碳發電和能源儲存。相較於公共市場,低碳解決方案的私人市場成長相當快速,數據顯示,私人市場的年增長率高達17%,遠超公共市場的11.9%年增長率,且私人市場的淨資產價值已達到1,890億美元,並展現出穩健的成長潛力。此外,私人市場聚焦於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如電池和充電站的開發。
因應氣候變遷的資本流動
MSCI永續發展研究所氣候風險調查,350名受調查者的金融市場參與者幾乎皆認同,全球氣溫上升導致的自然環境變化將對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因應氣候變遷所需的資金不再僅依賴政府投入,企業的參與逐漸成為關鍵因素。研究顯示,2023年有18%的公用事業綠色債券資金被用於氣候適應相關項目,綠色債券的使用已經從傳統的能源效率提升轉向支持災害復原與基礎設施強化。
社會風險重要性和創新投資機會
社會風險正成為資本市場中越來越重要的考量因素,特別是在科技與數據主導的行業中。資訊科技產業成為 MSCI淨報酬指數(ACWI)指數中最大的板塊,佔指數的權重達10年前的2倍,已成為全球投資人最關注的領域之一。社會風險也包含供應鏈中的勞動力管理及產品安全議題,在社會風險管理方面表現優異的公司,其財務表現顯著超越同業。
AI與資訊保護
人工智慧的應用在醫療、製造與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持續擴展,然而,資料獲取和隱私保護的挑戰也日益嚴峻,例如,超過四分之一的醫療科技公司未能清楚公開其資料使用政策,可能面臨監管與法律風險,未來監管機構仍會持續關注此議題對消費者和用戶的潛在負面影響,包含隱私、版權和AI歧視偏見,資訊使用透明度也隨之成為投資人相當關注的要點。
自願碳市場發展
自願碳市場在2025年可能迎來重要轉捩點。根據MSCI分析的4,000項已註冊碳排放專案中,近47%的碳信用額度來自較低評級的項目,但高評級項目的比例正在快速提升,從2022第二季至2024第二季已成長2倍。此市場的總價值也預計從2024年的15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70億至350億美元之間,2050年可能達到2,500億美元,展現出自願性碳市場的發展潛力。
企業治理透明度與股東權益
2024年美國股東投票中關於增強股東權益的提案數量比前一年增長了13倍,顯示出市場對於治理透明度的高度需求,如實施強制性多數決政策的提案獲得了平均54.3%的支持率,而這些提案有助於提升股東對董事會的問責性。治理優異的企業在過去五年的累積報酬率高出同業26.3%,此外,強化股東權益的企業往往也在其他治理實踐中表現突出,為市場帶來長期價值。
資料來源:MSCI
世界經濟論壇:影響未來工作改變的5大趨勢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25年1月發布最新的《2025年未來工作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5),該報告調查涵蓋全球22個行業、55個經濟體中1,000多家企業領導人的觀點,彙整2025年至2030年之間影響未來工作改變5大趨勢,以及宏觀趨勢之下工作類型與數量的改變,連帶影響未來企業領導人對於求職者技能需求的期待。
2025-2030年間影響企業業務發展與工作改變的5大趨勢
擴大數位轉型:
60%的企業領導人預期在2030年前數位轉型將會影響未來企業的業務發展與轉型,其中轉型方向包含:人工智慧與資料處理、機器人與自動化、能源生產儲存與輸配。上述轉型方向也影響企業的人才技能需求,尤以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網路和網路安全以及科技素養等技能需求為最。
生活成本上升與總體經濟趨緩:
近50%左右的企業領導人預期通貨膨脹與總體經濟趨勢在2030年前會持續伴隨著企業發展與轉型的腳步趨緩的,並預計將有160萬個工作職缺因經濟趨緩而消失。在上述趨勢下,企業對於創造性思維與韌性、靈活性與敏捷性等技能需求將會上升。
氣候變遷減緩與氣候變遷調適:
為推動企業綠色轉型的主要趨勢,分別有47%與41%的企業領導人認為氣候變遷減緩與氣候變遷調適將在2030年前改變企業的業務發展。為因應上述的趨勢,企業對於再生能源工程師、環境工程師、電動車與自動駕駛專家的需求將會提高。
人口結構改變:
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經濟體面臨的人口結構改變有異,在高收入經濟體中,勞動力市場呈現高齡化與勞動人口下降;在低收入經濟體中,勞動力市場則呈現勞動人口增加。而企業在面臨人口結構改變趨勢下,對於人才管理、教學與指導、動機與自我覺察等技能需求將會逐漸增加。
地緣經濟破碎化與地緣政治緊張:
34%的企業領導人認為地緣經濟破碎化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將會影響組織商業模式轉型,其中影響企業最甚者為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補貼政策與產業政策限制皆預期增加,為因應政策改變,企業可能會將其業務轉移到海外或將業務轉回國內。在上述趨勢下,企業對於維安相關工作以及網路、資安的技能需求增加,且增加以人為本的技能需求,如:韌性、靈活性與敏捷性、領導力與社會影響力等。
宏觀趨勢下2025-2030年間工作數量與類型的改變
預計將淨增加7,800萬個就業機會:
其中包含新增加1.7億個就業機會(約佔現今就業人口總數的14%),但同時將會減少9,200萬個現有的職缺(約佔現今就業人口總數的8%)。
科技相關職業與綠領、能源轉型職業成長最快:
若以增長百分比統計,成長最快速的前三大職業分別為大數據專家、金融科技工程師、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專家,淨成長百分比達80%以上;而綠領與能源轉型相關職業亦佔成長速度最快職業前15名中的3名,如:電動車與自動駕駛專家、環境工程師與再生能源工程師,淨成長百分比達20%以上。
一般文書行政職業衰退最快:
依據世界經濟論壇統計,現今約有47%的工作任務由人類單獨完成,而到2030年此比例將下降至33%,其餘工作任務由科技(包含機械與演算法)或人機混合的形式完成;故無論以百分比或絕對人數統計,衰退最快度的職業皆為一般文書行政人員與秘書,如:收銀員、行政助理或執行秘書、郵政服務人員、銀行出納員、數據輸入人員等。
2025-2030年技能需求變化
分析性思考蟬聯核心技能第一:
有69%的企業領導人認為分析性思考為員工重要的核心技能一,分析性思考亦為2020年、2023年《未來工作報告》中核心技能的第一名,接續為韌性、靈活性與敏捷性(67%)以及領導力與社會影響力(61%)。
科技技能愈顯重要,環境管理技能首次進入前10名:
科技相關技能包辦2025-2030年間企業領導人認為需求成長最為快速的技能,包含: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網路和網路安全以及科技素養;而排序較靠後三項技能分別為:可靠度與細節關注度、閱讀寫作與數學以及手工靈巧與精細度。其中,環境管理責任的技能亦首次進入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工作報告》中前10大需求成長最快的技能名單中。
總結影響2025-2030年間企業業務發展與工作改變的5大趨勢,以及未來的技能需求變化,世界經濟論壇考量現今的核心技能需求以及2030年技能的發展潛力,建議企業在人才培育與發展上可優先發展的10項重點技能(條列如下),並建議同步留意「網路和網路安全」以及「環境管理」兩大新興技能需求,在成為企業業務核心技能需求前提前因應並培育相關人才。
(1)人工智慧與大數據
(2)分析性思考
(3)創意思考
(4)韌性、靈活性與敏捷性
(5)科技素養
(6)領導力與社會影響力
(7)好奇心與終身學習
(8)系統思考
(9)人才管理
(10)動機與自我覺察
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能源公正轉型的關鍵:原住民的領導力與夥伴關係
為了避免氣候災難,全球再生能源容量須於六年內成長三倍,這需要大量的土地以設置太陽能及風電廠,到 2030 年代初期,全球每年估計需要 4.5 兆美元的投資來興建這些設施。私人企業在投入再生能源設置發揮了關鍵作用,而原住民亦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掌握全球約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必須確保其權利並建立將原住民納入考量的共榮商業模式。然而,現實中原住民的權利卻經常受到忽視。以尼泊爾為例,在當地的一項水力發電專案涉嫌侵犯原住民人權,開發過程中缺乏與當地社區的協商,並在政府報告中造假違反法律,引發當地原住民和水力發電企業的衝突。
隨著原住民權力逐漸受到重視,各國政府與再生能源發電業者正積極探討再生能源開發專案中,如何透過原住民的參與,成功發展再生能源,並且避免環境破壞並保護其文化與領土。加拿大的Okikendawt Hydro水力發電專案是成功案例之一,該專案中利用現有的水文控制結構,未興建新的水壩,還造了一條新的輸電線路,透過一份為期 40 年的電價合約,將電力輸送到安大略省電網中。而原住民社區Dokis First Nation持有40% 的所有權,此專案不僅避免了環境破壞,同時保護原住民文化和領土,更為原住民社區提供了長期收入。
在台灣,因應地熱開發成為再生能源開發重點,多處具有豐富地熱潛能的位置位於台東縣原住民族地區。2024年,台東縣政府召開多次會議和部落座談會,確保開發過程中考慮部落與環境,維護原住民族的自然資源權益。2025年1月,「原住民族地熱論壇」發布了《原住民族與地熱宣言》,強調原住民族土地、自然資源主權,並要求開發過程中的溝通及部落參與機制。
為了促進能源公正轉型,國際原住民權利組織(IPRI)及企業責任資源中心(Business & Human Rights Resource Centre)共同發布報告,提供了三大建議,提供私部門和國家重新思考傳統的交易方式,以達到共享繁榮的規模:
創造尊重權利的利益分享條件
提供原住民包括財務、治理和談判的支持、協助建立法律框架、雙方能力建設、以及公司能力、政策和文化的改變。
加強企業問責
企業和政府應確保再生能源發展尊重原住民權利,企業應採用並實施包含原住民權利的完善人權政策,並落實到專案以至企業總部的政策。政府則應制定法規,要求在強制性人權和環境盡職調查(mHREDD)過程中,進行自由、事先、知情同意和公平利益共享。
創造原住民參與再生能源發展的環境
政府和企業應努力創造原住民有意義參與再生能源專案的環境,包括完全所有權和共同所有權。企業應靈活運用不同的利益分享或共有模式,並投入必要的資源和時間。政府應履行人權義務,支持獨立發電企業,提供原住民直接資金和能力建設,並適時要求原住民在再生能源專案中的最低所有權。
資料來源:Reuters、Mongabay、Business & Human Rights Resource Centre、台東縣政府、原視新聞網
推動自然保護的新機制: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崛起與挑戰
在2024年於哥倫比亞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16次會議生物多樣性大會(以下簡稱COP16)中,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s)成為討論的焦點之一。會議期間,包含歐盟在內的眾多組織都展示了其對於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積極探索,發布了多項相關的框架、指南以及試點專案的成果,期待能夠推動相關規範的進展以及市場運作,促使這項新興的市場能夠扭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是一種金融機制,由組織透過購買信用額度的方式來促進生態保護與恢復,「正向」透過投資專案來推動生物多樣性的維護與管理,而不是透過購買抵銷專案來彌補可能對生物多樣性所造成的損失,這種量化與追蹤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及成果的機制,將有助於豐富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的資金來源,同時讓參與的組織或企業展示其對自然保護的承諾。
目前已有許多大型專案開始執行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買賣,並投入資金作為保護物種、生態系統和棲息地的費用,例如:哥倫比亞棲息地銀行(Habitat Bank)是在該國環境部註冊和監督下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專案,用以保護森林中多種瀕危物種;澳洲則是出售EcoAustralia credits,每個credit含有一個Australian biodiversity unit(每個ABU代表著1.5平方公尺的棲息地保護)和一個Carbon credits(由Gold Standard發行)。
然而,此機制相關的許多計畫框架或標準都仍處在起步階段,在評估生物多樣性「淨變化」時所需的指標挑選、空間與時間性、基線設定、效益評估等資訊的公信力與透明度上,都還缺乏外部獨立的查核與監督機制,這些挑戰都需要逐步完善,如何吸取碳抵換市場的實踐經驗,將會是COP16大會中蓬勃討論後的重要課題。
對企業而言,隨著近年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的框架的推出,將協助企業面對日益重要的自然議題,甚至逐步促使企業將自然資本納入其財務決策中。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將是對外溝通環境影響和成果的方式之一,除了持續關注市場的發展進度,也能著手建立內部的評估機制,並在購買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前進行廣泛的盡職調查,加強了解可以提出以及不能提出哪些環境主張,避免因過度宣稱而被誤認為具有漂綠的意圖。
資料來源:Trellis、IETA、Climate Home News、Reuters、European Commission、
World Economic Forum
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綠色氫能投資
蘇伊士運河經濟區(SCZONE)為全球能源市場的焦點,其綠色氫能計畫吸引了高達64億美元的國際投資,最終達成的12項框架協議,預計每年將生產1,800萬噸綠色氫氣。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為全球最繁忙的航運通道,每年運輸全球超過12%的國際貿易量,處理10%的海運貨物,可容納26,000艘船隻。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其地理位置有助於綠色氫能快速供應歐洲、亞洲及非洲市場。
埃及蘇伊士運河區的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區域內太陽輻射量高達2,345 kWh/平方公尺,且南部地區的風速高達12.86米/秒,該區域提供了全球低成本且高效率的綠色氫氣生產來源。此計畫不僅是單一國家的努力,還包括了來自全球各地的企業和政府的合作。
綠色氫能計畫重點項目包含:
綠色氫氣生產:利用再生能源來生產氫氣,投資於專門生產綠色氫能的工業設施。
投資電解器組件、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板:將電解器組件用於電解槽,使用可再生能源來電解水,並分解水分子來產生綠色氫氣;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板則提供所需的電力。
針對船舶基礎設施,滿足綠色燃料需求:為滿足綠色燃料需求,需完善船舶基礎設施,如:在港口設置專用的綠色燃料加注系統和儲存設施,以便船舶可以更方便的補充綠色燃料。
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為推動該計畫的助力,蘇伊士運河經濟區將藉由建立綠色燃料船舶基礎設施,吸引更多國際投資,並與政府及企業合作,加速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同時,該地區也將投資於提升電解槽技術的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以商業化大規模的氫氣生產。 這項投資將帶來各方面的效益,首先,此計畫將推動埃及及該地區的能源自給自足,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其次,綠色氫能將成為全球航運業及其他重工業的關鍵能源來源,更有助於達成全球減排目標。最後,該計畫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並為全球綠色能源市場提供新的商機。
蘇伊士運河64億美元投資綠色氫能計畫,為全球能源轉型中的重要項目。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預計使蘇伊士運河不僅在航運業,還在全球能源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並成為全球綠色氫能生產和能源創新的生產基地。
資料來源:ESG News、Fuel Cells Works、RECHARGE
高階主管薪酬與ESG績效指標連結漸成趨勢
ESG指標與高階主管薪酬連結已逐漸成為全球趨勢,2024年S&P 500及Russell 3000分別有77.4%和46.5%的公司將ESG績效指標納入高階主管薪酬設計,以鼓勵企業高階主管在決策過程中融入對永續發展的考量。美商韋Willis Towers Watson的研究也指出,2023年亞太地區7個主要市場中(澳洲、中國、香港、印度、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高階主管激勵計畫中的ESG普及率從63%提升至77%,顯示出管理團隊對推動永續的重要性。
在ESG相關績效指標中,人力資本管理(HCM)相關指標最受到關注,超過八成的S&P 500和Russell 3000公司使用該指標,其內容涵蓋DEI(多元、平等、包容)、員工敬業度、職業安全衛生、人才發展等議題;環境指標採用率在2022年到2023年間快速增長了17%,但在2023至2024年間陷入停滯;社會指標(不含HCM)則從2022年持續增長,於2024年成長至59%;治理指標呈現波動,從2022到2023年間下降3%,但在2024年直接飆升8%。
不同產業的ESG指標採用率也存在顯著差異,在Russell 3000公司中,公用事業、能源、不動產及材料業等產業有超過60%的高階主管薪酬和ESG掛鉤,其他產業自2021年起採用率逐年上升,但資訊科技業、通信業和消費品等行業的比例仍落後於其他行業。總結而言,企業在ESG績效指標上的採用情況反映了其對永續發展的重視。不同產業在這些指標上的表現各異,但整體趨勢顯示出企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不斷進步。
在台灣,許多企業也在探索如何使高階經理人將永續融入企業營運中,像台哥大、遠傳、台積電、台新金都陸續公布將獎酬與ESG績效連結的政策,而政府的標準與規定也逐漸向國際看齊,第十一屆及第十二屆公司治理評鑑開始要求企業設置董事會層級之永續發展委員會,以及揭露包括總經理及副總經理、或其他相當職級者的薪資報酬和ESG績效評估的連結及計算方式,進一步體現公司治理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從以上的內容不難看出政府推動永續的決心,企業必須要加快腳步才能從合規到接軌國際,展現永續競爭力。
資料來源:Harvard Law School Forum、ESG News、Willis Towers Watson、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
歐盟理事會通過永續評鑑機構監管法規
歐盟理事通過一項關於永續評鑑機構之監管法規,以提高永續評鑑之透明度、一致性與可比性,提升投資人對企業或永續金融商品之信心,並預計於生效後18個月開始適用。永續評鑑旨在透過評估公司或金融商品對環境、社會與治理面向之影響,提供公司或金融工具永續績效或風險之見解,隨著利害關係人對永續指標之重視,永續評鑑對資本市場的運作有愈趨重要之影響,惟其存在限制如評鑑過程缺乏透明度、評鑑結果涵義不明確等,導致各式永續評鑑缺乏可比性,有鑑於此,歐盟理事會通過之新法規解決了使用者對永續評鑑之擔憂,其核心內容包括:
授權與監督
歐盟境內的永續評鑑提供者必須獲得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European Securities and Markets Authority, 以下簡稱ESMA)的授權與監督;在歐盟境外設立者如欲在歐盟境內營運,則須獲得歐盟授權之永續評鑑機構之認可、量化標準上獲得認可(例如營收淨額),或基於對等決策(equivalence decision)下被納入歐盟永續評鑑提供者登記手冊。
提高透明度
永續評鑑機構須在網站上揭露其永續評鑑活動中使用之方法學、模型和評鑑關鍵假設。
避免利益衝突
永續評鑑機構應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所提供之永續評鑑不受任何現有或潛在之利益衝突或任何業務或其他關係之影響,並向ESMA揭露所有現有或潛在之利益衝突,如有必要,ESMA可能會要求永續評鑑機構停止引起利益衝突之活動或關係,或禁止其提供永續評鑑。
除了歐盟以外,英國財政部於亦針對永續評鑑機構監管一案向業界諮詢,而其中有95%之受訪者支持此一監管制度,強調需要明確的方法學與提升評鑑透明度,目前已決定由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FCA)制定新法規,預計於2025年初立法與歐盟接軌,並於四年內實施。
永續評鑑機構之監管法規代表歐盟在永續金融上關鍵之一步,透過引入嚴格的授權與監管制度、透明度標準及課責性,在為永續評鑑機構帶來機會與挑戰之同時,提升永續評鑑之資訊品質,並為其他國家提供一法律架構,協助建立具透明度、一致性與可比性之評鑑體系。
資料來源:European Council、ESG News、WilmerH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