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發布第一屆《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顯示「超高齡化」與「少子化」為所有利害關係人心中高居前二排名的風險項目,而根據默克醫療與「擁抱照顧者 (Embracing Carers)」組織發布的《台灣照顧者福祉指數報告》指出,2021年全台灣約有114萬名家庭照顧者,隨著超高齡化、少子化風險的加劇,家庭照顧者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逐步攀升,有35%的照顧者因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照顧而辭去工作,有32%的在職照顧者因家庭照顧而影響工作。由此可知,在目前充滿人口結構風險的社會中,無論是育兒或長者照顧,都有可能影響到員工的職場表現,如何減少人口風險對企業帶來的威脅與對員工帶來的困境,將是企業經營的重要課題。

過去想到企業員工福利,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從三節獎金、員工旅遊、員工餐廳到學習補助等,然而,除了員工本人的福利之外,與員工最親近的家人也應該是企業考量的環節之一。捷克布拉格大學教授波士尼查瓦(Nina Bosnicová)在歐盟執委會促進工作和家庭平衡工作報告中提出:「對員工的家庭友善,是一種企業社會責任,也是企業能永續獲利的根本」,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陳景寧秘書長表示:「家人照顧不見得專業,離職照顧不見得划算,重點是要找到資訊、找到專家,並善用資源、理性決策,除了擬訂中長期照顧作戰計畫,也要建立自己的照顧支持體系」。員工的家庭照顧不再只是福利制度,更可能是企業需要面對的風險與挑戰,而企業除了提供適切、彈性的照顧相關資源之外,也須打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串接合適的資源與支持系統,讓員工願意說出需求並能夠及早介入協助,使其於職場能無後顧之憂。

而為了使企業能夠幫助員工解除家庭照顧的憂慮,KPMG彙整三個方法與資源,期待能陪伴更多企業打造「家庭照護」友善職場:

1.  提升公司制度彈性:面臨家庭照顧議題時,可能遇到各式各樣的臨時狀況,而過於僵化的職場規範將造成員工無法平衡工作與家庭照顧,因此,若能設計彈性工時、工作地點,甚至彈性補貼等相關機制,將有助於提升員工的家庭照顧福祉。例如:信義房屋首創彈性福利「信福幣」,每年提供一定的補助額度,讓員工自由選擇要支付的項目,與家庭類相關包括子女托育補助、疫苗健檢補助等;中租控股提供孕婦工時縮減規範,以及產假業績目標折減,讓懷孕媽媽們可以適時使用彈性時數,兼顧健康與工作。

2.  提供多元面向資源:設計與家庭照顧相關的資源補助,包含津貼、照顧假,甚至設置照顧相關的硬體設施與資源。例如:中華電信於全台設立9處、16班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收托滿2至6歲幼兒,回應員工的幼托需求,2022年甫成立全台即有接近 900 名員工申請;博仲法律事務所打造企業專屬的托育空間,除此之外,員工還可邀請父母或保母一同來上班、協助照顧孩子,甚至與教育大學學生合作,邀集學生至公司陪伴小孩玩樂與學習。

3.  串接完善系統提供支持:除了企業自身提供高度彈性與多元資源之外,亦可與於照顧領域已有完整服務的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合作,提供更專業、完善的系統性資源,亦能提升員工對於家庭照顧的信任與安全感。例如:社會企業「愛長照」推出「員工家庭照顧協助方案」,提供企業員工一對一長期照顧管理諮詢、企業內部照顧課程等;非營利組織「臺灣微光行動協會」提供創新接送服務,針對有長照需求的員工可以提供相關的接送服務,亦可設計包車圓夢計畫,安排員工家中的長輩完成夢想。

面對國人平均壽命突破80歲、家戶人口逐漸下滑的「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企業如何在人口結構變遷的風險中,找到留人留才的契機,回應「家庭照護」議題將是不可避免的一環。

李若寧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邱瑾凡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