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ESG成為政府監管機關、海內外投資人、供應鏈上各合作單位等審視企業的標準,非財務(ESG)報告書已成為必備的溝通工具。根據《2022 KPMG全球企業永續報告大調查》(KPMG Survey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2022),世界各國前100大企業中已有79%發行永續報告書,相較十年前的66%顯著增加,顯示非財務的資訊揭露重要性持續提升。然而,此份調查亦指出,現行報告書內容仍多著重氣候變遷、減碳、生物多樣性的環境面(E)主題之質化描述,全球最大型企業中揭露社會面(S)、治理面(G)議題者少於半數,量化影響力數據也十分有限。那麼,一份理想的非財務(ESG)報告書究竟應呈現哪些內容呢?本文將自報告書的使命出發,展現其如何協助企業在ESG績效與永續商機開拓中更上層樓的關鍵任務,同時充分回應環境、社會、經濟等層面的永續危機。

若以終為始的檢視,首先應自企業期待透過非財務(ESG)報告書出版達成的最終成效著手。正如當今最廣泛使用的報告書撰寫依據GRI Standards標註之宗旨—「賦能報告書出版者(企業)與其利害關係人間保持透明與對話」—非財務(ESG)報告書並非僅為依照國內外相關準則或政府政策進行表格勾選或連連看並公告的形式流程,而是應以「利害關係人議合」為使命,從企業重要利害關係人的視角出發,了解其關注的議題並對此採取行動、紀錄具體成果,甚或邀請利害關係人一同參與。

例如社會企業綠藤生機於其2021年的永續報告書中即針對2025年達成「可信淨零(Credible Net Zero)」展開「1%綠色改變進化論」的路徑,於其中同時回應消費者、員工、合作夥伴等高度關注的保養品成分簡化、包裝瓶身友善環境、綠色消費行動倡議等主題,協助讀者清楚了解如何分別透過合適產品挑選與瓶罐回收、品牌價值傳遞與業務推動、創新合作模式開發等,共創想要看到的改變。

「利害關係人議合」的使命標誌了非財務(ESG)報告書的盤點、撰寫與出版不僅為企業單向自主揭露、對利害關係人給出交代,同時企業也應多方吸收利害關係人的觀點、攜手其共同參與。世界是否能夠永續發展的成因及後果均與每一位利害關係人緊密相關(人人皆對世界的未來存在影響力、同時也將共同承擔後果),因此透過議合、對話創造共好,是非財務(ESG)報告書的關鍵使命。

若進一步討論非財務(ESG)報告書的內容資訊,多半企業均以「負面排除」的角度切入(例如:「減少碳排」、「減少汙染」、「篩除衝突礦產」等),聲明已投入大量資源來減少其商業活動中對於環境與社會的衝擊。然而,正如地球加溫、生物減少、少子與高齡化或社會不平等趨勢所示,僅僅減少或排除其加劇情形已不足以回應問題(即使地球維持當前溫度,仍將持續發生極端氣候事件,其餘同理),當前環境與社會需要更多積極的投入。且積極投入並非等於企業需額外支出公益慈善的款項、犧牲自身利潤,對永續發展創造「正面貢獻」的產品服務(例如:從「減少產品包裝廢棄物」到「再製廢棄物為產品」、從「減少勞工剝削」到「賦能勞工技能成長」),將成為企業現在與未來持續同時創造競爭優勢、財務報酬與正向影響力三贏的關鍵。

早在2017年,商業及永續發展委員會(BSDC)發行的Better Business, Better World 報告書即指出,亞洲地區若以永續商業模式積極回應環境與社會議題,預期將開啟價值5兆美元的新市場、創造2.3億個工作機會;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WEF)亦於The Future of Nature and Business報告書中提出,單就自然環境而言,若嶄新的政策與經濟模式將能創造正向自然資本(nature-positive),即有機會於2030年前每年創造10兆美元的商業價值與3.95億個工作機會。可見企業於其非財務(ESG)策略規劃乃至成果收斂的過程中,不僅應清楚揭露其負面衝擊與減緩措施,更應考量如何積極以創新方式為環境與社會帶來正面解決方案與貢獻,以提升利害關係人對報告書與企業整體的認同感、甚或創造未來競爭優勢與新商機。

非財務(ESG)報告書並非單單攤開表單蒐集數據、撰寫文章記敘,企業關注之利害關係人及對應議題、展開積極回應策略與行動,乃至衡量具體正向影響力成果,皆是報告書實踐其「利害關係人議合」使命與「負面排除」、「正面貢獻」兩大任務的關鍵。透過利害關係人的視角,企業將能更加完整的辨識哪些環境、社會或治理風險可能成為未來潛在衝擊,進而辨識必須排除的負面衝擊以及創造正面貢獻的新契機,並藉由一份完善的報告書向利害關係人溝通相關規劃與成果,攜手共創可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與社會環境。

李若寧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張凱柔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高級顧問師

程芝榆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