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地緣政治情勢帶來的考驗迫使企業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的布局。根據KPMG於今年三月份全球發布的《2023全球製造業展望》調查報告顯示,利率上升、通膨高漲、投資減少、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使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呈現放緩趨勢,製造業CEO們對產業的短期成長前景信心不足,將持續著重於緩解供應鏈壓力、ESG目標及產業轉型趨勢等議題。
KPMG國際新秩序整合策略辦公室主持會計師劉中惠表示,當主要經濟體間分歧越來越大,重塑的全球秩序將帶來一個更加不穩定的世界,類似中斷商業運作的破壞性事件未來可能繼續存在,企業當前身處全球供應鏈,在決定資源分配時應具備更連貫和全面的戰略,將永續發展所牽動的內外部風險及機會納入商業決策中。前項調查報告與KPMG 2023 Q2針對175名受訪台灣企業樣本所進行的《應變核心能力解析》結果相呼應。企業應變核心能力包含前瞻力、開創力、數位力、覺察力及回復力等五力,在滿分為5分的評量中,受訪企業自評對於前瞻力的平均分數達到3.67,為五力中得分最高者,反映出靈活與彈性是台灣企業最大的優勢;其中,科技、媒體與電信產業評分4或以上者達到46.5%,表現優於其他行業。然而,前瞻力之評析細項中,各行業所呈現一致的調查結果是,均對「需求預測」的掌握度相對較低。
KPMG安侯建業顧問部執行副總經理暨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指出,企業經常苦惱的是最適存貨水準,備多了有資金壓力,備少了可能會來不及供貨,所以企業要有預測的能力。供應鏈的需求預測不應該是企業和消費者對賭,而是透過分析與訓練的理性模型來尋求和解。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企業必須保持警覺,對於消費終端的需求預測嘗試做出滾動式調整,以因應各種應對措施。特別是當為因應供應鏈斷鏈產生了過度的調整,如何蒐集相關的分析數據、建構合理的預測模型以因應未來,需求變化與產能規劃的相互搭配,自製外包的彈性以及併購能力的提升,都會是企業維持供應鏈韌性的一大考驗!
劉彥伯認為,企業的「數位化」可使供應鏈管理的預判能力提升,而「透明化」則為供應鏈管理中用以實現增長和控制風險的關鍵。由於複雜、分散和孤立的供應鏈與有限的數據共享、數據所有權和治理的分散以及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使得實現和維持供應鏈透明化具有挑戰性。若能透過IoT數位技術將產業運籌過程中製造、倉儲、運輸、銷售各項流程與資訊透明整合,再輔以架構雲端平台讓分散在各個地區或國家的供應鏈由主被動關係轉變成產業鏈內夥伴間的協同關係,有機會可掌握供應鏈全貌與供應商管理可做到即時調整、精準規劃,這樣一來就能有效提升運籌效率,降低成本與風險,並且提升供應鏈的彈性與韌性。在推動透明化的過程中,最重要價值之一是有機會實現新的商業模式和價值主張。透過創造客戶價值的躍進式變化,公司與其供應商及客戶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牢固。並且,為了實現完全透明化,過程中需要透過不同的功能促使組織內部和組織間獲得成功,這包括了可持續性、採購、客戶與創新、策略、數據與分析以及技術解決方案。
他補充,促使企業揭露透明化的壓力有助於提高需求預測的準確率,這樣的壓力亦可加速企業解決ESG中「S」面向的問題,例如提高生活工資、關注人權、轉型正義等議題。當團隊組建越趨多樣化,方能為企業帶來更多潛力與創造力,獲得更高收益。特別在實現淨零碳排「E」方面,企業目前普遍最大的阻礙是實施複雜的脫碳供應鏈,其次為缺乏適當的解決技術方案、缺乏專業技能與知識以及內部治理不夠完善。如何協助員工透過機器學習分擔員工的部分工作內容,進而提升員工技能與職能再造至關重要。
此外,合併與收購也會是我們未來將逐漸看到更多企業對於強化供應鏈掌控能力所採取的方式,透過這種策略結盟關係,重新建立營運模式。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終端需求疲軟,為了保持估值水平並在資本市場運作,部分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出售予私募股權基金,以重整組織結構,強化獲利能力。企業也可嘗試透過策略聯盟與本業成長策略以快速實現企業成長目標,或採行併購方式調整企業組織、擴展事業版圖,讓併購成為轉型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