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投資人乃至民眾愈來愈關注企業營運對外部利害關係人的影響,市場上針對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等面向的非財務(ESG)績效衡量框架或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然而,企業導入諸如GRI準則、SASB準則、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SDGs Impact Standards、SROI、IRIS+影響力衡量指標等檢視ESG行動成效,是否僅是為了於辦公室牆上或永續報告書中掛上亮眼的認證、獎牌與排名數字呢?抑或對其經營管理、業務推展有其他實質效益?

KPMG長期觀察國內外企業設定非財務(ESG)目標、採取行動乃至創造績效的過程,認為投入ESG的努力並非僅能跟上潮流、滿足必要的法律規範,而是著實有七大攸關本業經營的效益:

  • 募集資金:不論是面對國內外金融機構投資指數成分股永續績效評比(例如:DJSI、S&P Global ESG Scores、臺灣永續指數等)與機構投資人責任投資對於持股標的之永續績效分析,或是企金申貸與專案融資時需經銀行的ESG風險分析等,皆在在顯示企業於募集資金時愈來愈需要提出具體可靠的非財務(ESG)績效,方能獲得投資人或金融機構的青睞。
  • 拓展業務:隨著消費者或企業客戶開始積極尋找社會或環境永續的解決方案,原先即具備正面影響力含量的產品服務無疑處於優勢,完整的永續論述或績效更能為其加分。KPMG於2022年針對全球消費者進行的Me, my life, my wallet永續消費調查即指出,59%的消費者會實際為社會與環境考量並採取行動,且64%希望清楚了解日常購買產品的環境影響。
  • 開發產品:面對下游廠商尋找永續供應商或終端消費者採購永續產品的嶄新市場機會,企業需於設計、生產與銷售產品服務時納入非財務(ESG)績效的衡量機制,方能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永續新品、掌握新商機。正如McKinsey & Co.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平均而言,一項產品的研究與設計過程可能決定其80%的資源消耗足跡(包含其原料材質、製造流程、使用方式、維修可能性等);KPMG之 Me, my life, my wallet永續消費調查中亦發現,87%的民眾認為企業有責任設計可長久使用、易維修或重複利用的產品。因此,準確監測並重新從頭思考產品設計可能創造的非財務(ESG)衝擊或效益,對於企業永續時代下的產品銷售成績將有重大影響。
  • 建立聲譽:根據美國軟體公司First Insight與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合作的調查,近兩年來美國Z世代青年偏好永續品牌的比例上升25%,我國政治大學發布之《2022年消費者永續指數調查》亦指出部分族群相信企業永續成績愈佳、其品牌與產品愈值得信賴—可見愈來愈多消費者不僅認同與關注社會、環境議題,更將這樣的理念與其品牌偏好或生活風格結合。因此,創造能吸引消費者目光的亮眼非財務(ESG)績效,將會是企業於新時代下提升市場聲量與消費者好感的關鍵之一。
  • 招聘人才:受少子化與零工經濟等衝擊,招聘人才已成為許多產業最大的挑戰之一—非財務(ESG)績效同樣能協助為企業的徵才廣告加分!不僅國際間IBM的報告指出68%受訪者更願意於具備永續理念與行動的企業就職,我國由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與社企流所發布的調查亦顯示74.3% 的青年希望可以透過工作去改變或回饋社會。年輕世代於生活中深感社會不平等、極端氣候等不永續的衝擊,企業若欲持續吸引優質人才,勢必需正視自身的非財務(ESG)績效、攜手員工創造可見的改變。
  • 營運韌性:全球化早已是企業運作的日常,然而近年來疫情擴散、區域戰爭乃至極端氣候事件等,皆嚴重衝擊跨國供應鏈的穩定性。因此,企業需跳脫「成本至上」的框架,重新檢視有哪些非財務(ESG)風險未來可能嚴重衝擊營運,並據此逐步打造永續的生產模式或供應鏈,以提升社會、環境快速變遷下的營運韌性。
  • 領先法規:以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乃至TIFD(不平等相關財務揭露)等陸續推出的國際揭露框架以及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推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之進程為例,即可發現企業不僅需符合當下相關規範,更需領先持續擴大與優化的政策,完整檢視自身各面向的非財務(ESG)績效並提前擬定目標與行動方針。

上述七大效益遍及內部營運管理、乃至外部業務拓展等諸多面向,且與上市櫃公司或中小企業、供應鏈上游廠商或面對終端消費者的品牌等不同型態的企業均密切相關。因此,企業應及早全面檢視設計產品服務、建立管理機制、尋找合作夥伴等環節中,如何納入社會與環境等考量、展開相關創新佈局與行動,進而創造亮眼非財務(ESG)績效並帶來永續新商機。

李若寧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張凱柔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師
程芝榆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