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ESG成為顯學,如何具體衡量與彰顯企業ESG行動的成效也成為一大挑戰,更有愈來愈多看準ESG加分效果而出現的「漂洗」(washing)行為。2022年,美國代表性民調機構Harris Poll即在受Google Cloud所託的調查中,發現1,491名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高層管理者(C-suite leaders)中,有58%認為自家公司有「漂綠」(green washing)的行為、三分之二懷疑公司在永續發展上的承諾與投入是否為真;若聚焦我國企業情況,KPMG同年發布的《臺灣永續風險大調查》中亦顯示,「難以評估方案所帶來的影響力」是企業應對永續風險的最大挑戰,此更意味非財務績效衡量的難度與重要性。然而,不同於財務績效衡量已有國際間廣泛應用的準則與工具,非財務績效究竟應該如何衡量與呈現?影響力衡量(Impact Measurement)、影響力評估(Impact Evaluation)、影響力管理(Impact Management)等名詞滿天飛,又分別代表意思呢?

發展非財務績效的首要關鍵,即為釐清衡量對象—影響力(Impact)—為何,方能據此展開相關規劃。根據KPMG的定義,影響力(Impact)指的是「特定行動對其利害關係人帶來的改變,包含預期與非預期、短期與長期、正面與負面等」。因此,企業的非財務績效即是希望呈現每一項經營管理上的決策或行動,對E(例如:自然環境)、S(例如:上游生產社區)與G(例如:員工)各層面利害關係人的處境、生活、未來發展等,帶來哪些預期與非預期、短期與長期、正面與負面的「改變」。而對於「改變」應如何客觀評量與呈現,18世紀福利國家政策的成效衡量、19世紀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等已陸續提出不同概念,但仍經常遭混用、誤用,致使企業難以完整檢視ESG成果。KPMG於陪伴企業投入積極性ESG、產出具體影響力成果的過程中,收斂出以下四大關鍵字及其意義,協助企業釐清建立非財務績效的基礎:

1.     影響力衡量(Impact Measurement):係指設定指標、蒐集數據以量測企業行動的直接產出與成果,進而得知創造了哪些改變。例如企業若希望了解聘用弱勢青年就業的計畫有哪些影響力(Impact),即可統計提供之就業機會數量、向青年蒐集其應聘前後每月個人與家戶收入等資料,計算這項行動的規模(Scale)與改變程度(Depth)。

2.     影響力監測(Impact Monitoring):系統性地重複「影響力衡量(Impact Measurement)」,以蒐集和紀錄資訊、追蹤計畫達成進度。承上舉例,企業可以每月蒐集青年個人與家戶的收入金額、可支配所得、身心健康狀況指數等,監測是否有持續提升。

3.     影響力評估(Impact Evaluation):將「影響力監測(Impact Monitoring)」所蒐集的資訊,進行分析與詮釋,以了解計畫成效。例如企業可以進一步透過數據計算、因果關係研究等,洞察其給予的就業機會是否如預期提升青年及其家人身心健康狀況;若未如預期,可能的原因又有哪些。

4.     影響力管理 (Impact Management):上述三者皆為「影響力管理 (Impact Management)」的重要步驟。透過持續性的監測、評估,企業將能了解每項經營管理決策於ESG不同面向創造的改變為何、影響人數與程度等,進而對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揭露具體成果、避免「漂綠」或「社會漂洗」(Social washing),對內亦可思考是否有改善、優化的空間,以擬定具有事實根據的承諾與投入。延續弱勢青年就業一例,企業或許在分析過程中了解受雇青年雖然獲得收入提升,但其家人卻因長期缺乏營養、健康等觀念,故仍未改善飲食習慣或就醫診斷以提升身心健康,甚至青年工作狀態亦受到照顧壓力等影響;此時,企業可以評估是否進一步搭配員工健康講座與自家生產的營養補充產品介紹等,優化計畫影響力的同時也有機會透過員工網絡擴散產品潛在客群。

未經紮實步驟收斂的非財務績效,不僅難以應對政府、投資機構與消費者等愈趨嚴謹的檢視、可能因「漂洗」陷入G(治理)不合格的危機,更將成為企業持續提升經營管理與ESG成績、掌握永續新契機的絆腳石。因此,無論企業期待透過ESG轉型創造「風管價值」、「溝通價值」或「發展價值」,都應優先釐清上述四大關鍵字,作為建立完整非財務績效治理規劃的基石。

(註:「影響力」已為廣泛應用之中文名詞,惟本所長期認為應使用「衝擊」一詞,方能表示回應急迫永續風險所需的改變力道或企業投入積極性ESG行動的貢獻強度。讀者閱畢本文後,不妨重新檢視,若將全文「影響力」一詞均以「衝擊」替換,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悟。)

李若寧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張凱柔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顧問師
程芝榆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