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這幾年突飛猛進,每隔一段時間總能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應用。KPMG彙整全球產業分析、國外調研報告,歸納了未來幾年企業轉型的六大關鍵趨勢。
這幾年許多企業紛紛提出數位優先(Digital First)的策略方針,但光是數位科技本身並不足以支撐轉型的巨輪,特別是經過疫情洗禮,勞動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更產生了結構性的變化。
以美國為例,2021年11月即有450萬人離職,這些人有的選擇離開職場,有些則是將居家辦公視為選擇新工作的重要條件。而全球人口的快速老化更是必須面對的新現實,根據調研機構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估計,到2030年時,德國青壯年就業人力缺口將會達到500萬人。
內政部2021年的人口統計亦指出,台灣的總人口數已經是連續兩年負成長,種種跡象意味著企業未來的轉型策略將需更以人為核心進行佈建。根據 KPMG 近期的全球CEO大調查,我們歸納了以人為本數位轉型的幾個關鍵思維:
趨勢一:數位轉型以「人」為本,再聚焦
企業的策略著眼點將從外部客戶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更深入到內部員工體驗(Employee Experience)的發展。而未來的組織架構將更扁平,讓員工的潛能可以更加釋放。
核心城市外圍,相對物價較低、距離員工居家15分鐘以內移動時間的區域將成為辦公室新選擇。而人們對於遠距溝通工作模式將會更純熟、也更能接受。
未來企業對員工正規學歷的要求將會降低,微證書(Micro Credential)將不亞於同等學力般地被企業重視。像是Google便宣佈推出三項新IT證書計畫(專案管理、數據分析和UX用戶體驗設計),只要不到6個月時間,即可獲得等同大學學歷的職業證。而以不同能力為基礎的「微證書」將在雇主尋找人才時發揮關鍵功能。這也表示員工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 將的重要性更為凸顯。
面對人力結構改變,也造就了零工經濟每年14%的成長,預期人力市場,將出現越來越多高度彈性、約聘或短期兼職型式的工作機會
由於工作流程勢必邁向自動化、AI化,企業需更重視員工的數位賦能,讓人機協作可以更加順暢。
趨勢二:永續力+數位力將成零碳轉型雙引擎
目前全世界已有五十個以上國家宣布於2050年能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有些國家甚至設定更積極的時程表,像是瑞典為2045年、芬蘭的2035年。
台灣金管會的「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亦將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書修改為「永續報告書」(Sustainability Report /ESG Report),以加強上市櫃公司ESG相關議題資訊揭露,同時也鼓勵企業發行英文版本,與國際接軌。現階段報告書對象為資本額超過50億元上市櫃公司、金融、化工、食品等行業。2023年資本額門檻將下修至20億元,並擴大第三方驗證範圍。
在全球企業高喊Purpose Driven的浪潮下,我們認為具備前瞻思維的企業不應將投入在ESG的支出視為成本,而是更積極的與企業營運、獲利結合,結合數位科技的力量,像是導入能耗更低的設備、提升對碳足跡的追蹤、利用數據精準營銷,並進而建構新的商務模式,例如應用程式CitiCap藉由個人交通工具的減少使用並結合碳交易就有不錯的商業應用,我們也預期永續力與數位力的雙軌結合將成為推動轉型的新引擎。
趨勢三:跨國數位議題合作,將加速全球「數位社會」
數位經濟的蓬勃無法靠單打獨鬥,而是仰賴生態圈發展。未來跨國間的層級的合作以及協議,也將陸續加溫,逐步形成全球數位化社會。
以歐盟為例,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發布的「數位經濟與社會指數」(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dex 2021, DESI 2021),也指出歐盟各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數位發展落差,成員國間應加強合作,以達成「歐洲數位十年:2030數位轉型目標」(Europe’s Digital Decade: digital targets for 2030)。歐盟未來也預計增加對基礎和核心技術的領域的投資,強化科技主權定逐步降低對美國和中國的依賴。
新加坡與澳洲簽訂SADEA(Singapore-Australia Digital Economy Agreement ),期望增加數據互通性(Data Interoperability)。
SADEA這項協議主要有三個核心:
一、制定及調整數位貿易間的規則與標準,增加數位系統互通性;
二、調整跨境數據的傳輸,提升消費者的權利與保護機制;
三、增加經濟合作夥伴間在人工智慧等新議題能有更多的合作。
印度也預計在2022年7月與新加坡簽訂India-Singapore payment link。屆時新加坡PayNow和印度統一支付接口(UPI )用戶將能在兩國之間進行轉賬,逐步完成支付系統的對接。未來這兩個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的用戶將能夠相互進行交易,而不必註冊到第二個平台。
此外,想像未來在元宇宙的世界,每個人可能會有多重身分的同時,國家級的個人數位身分(Digital Identity)的建立將更顯得重要,數位身分也是促進數位化社會的另一個關鍵。像是印度(Aadhaar), 澳洲(myGovID), 新加坡(Singpass)等國家也都陸續建構了自己的數位身分體系。
反觀台灣,政府原本立意良善的積極推動數位身分證,卻因為資安、法規上的種種疑慮,遲遲無法展開,也期望在數位身分證專法推出後,能有發展新契機。
(本文轉載於2022-03-03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