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KPMG 2020全球企業永續報告大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前250大企業已有96%發布企業永續報告,台灣前100大企業亦有93%透過企業永續報告書揭露ESG資訊,全球各地區之永續報告書發布率皆呈現成長趨勢,可見市場對永續資訊的需求強烈。有別於財務報告的閱讀者多為投資者及專業金融機構,永續資訊的溝通對象更為繁複,除了來自與企業運作有直接關係的利害關係人(如:股東、員工、供應鏈、社區或非營利組織等),也已經成為市場上資金提供者(如:銀行、投資機構等)的關注焦點。
在永續報導成為全球市場顯學而百花齊放的時代,企業的永續報告書應該從過往「先求有、再求好」的階段,進一步思考如何提升永續資訊的品質以回應所有永續資訊需求者的期待。無論產業類型及企業規模,任何與企業的商業行為模式攸關且重大的資訊,都足以影響永續資訊需求者的決策。正如同財務報告提供報表閱讀者做為決策依據,外界亦期待企業能提供投資等級數據,讓報表閱讀者能夠透過永續資訊的揭露,判斷企業在ESG面向的表現。投資等級數據有幾個要素:完整性、正確性及可靠度,以下簡述各要素重點及針對透過確信執行所觀察到的國內現況進行分享。
完整性
完整性可以由企業永續報告書包含的「時間範疇」與「營運範疇」切入。理想中,企業永續報告與合併財務報告涵蓋的時程及範圍應相同,投資人才能有效利用兩份報告書所提供的資訊、將永續績效與財務績效相互索引對照。意即永續報告書的報導期間應與會計年度一致,且涵蓋所有合併財務報告中之營運範圍,對於企業部分持股的子公司,即便沒有控制力,仍應依股權比例法於永續報告書內揭露永續資訊,以忠實呈現轉投資公司營運活動對於集團永續績效的影響。
實務上,上市櫃公司企業永續報告受主管機關公告之《編製與申報永續報告書作業辦法》(以下簡稱作業辦法)規範,符合規定者應編製年度永續報告書,且時間範疇與財務報告相同,皆以年度為基礎。惟在營運範疇方面,當公司投資架構複雜時,要求環境與社會面的資訊揭露達到全集團100%範疇,確實有資料搜集及落實的困難之處。以筆者經驗,現行企業多從總部及重要營運據點(如:主要生產基地)開始著手彙整永續資訊,並在永續報告中的統計表格加註數據蒐集範圍以作為權宜之計。建議未來企業揭露之營運範疇至少可擴大至財務報告中所定義的重要子公司,當重要子公司的揭露仍窒礙難行時,企業應秉持「不揭露就主動解釋」的原則於報告書中說明原因與未來精進揭露範疇的規劃,以更加貼近合併財務報告的邊界,提升永續報告書的完整性。
要求企業永續報告完整性的終極目標是使永續資訊具「同業可比性」,如永續會計準則(SASB)便依各產業的特性設計企業應揭露之指標及內容,同產業別的企業揭露相同永續性指標資訊及基本營運活動資料,可進行永續績效及強度的比較。台灣金管會所公布的《公司治理藍圖3.0》時程中亦要求企業於2023年出具2022年永續報告書時參考SASB規範揭露,除為與國際準則接軌外,更進一步強化永續報告書資訊的可比性。
正確性
當永續報告書確定了報導邊界,接下來則必須為永續資訊建立報導流程及內部控制,以確保資訊正確性。不僅《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第八條第一項第九款中提及應對財務及非財務資訊之管理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作業辦法第五條第三項明確指出上市櫃公司應建立永續報告書編製及驗證之作業程序,並納入內部控制制度。
在確信執行的過程中,經常發生永續報告書的揭露內容與受查者所提供的佐證資料不符。由於永續報告書內容議題繁雜、資料量龐大,從永續資料蒐集到永續報告書編撰,編製流程橫跨企業眾多部門,且因撰稿階段的人力及時間有限,無法一一向資料提供者確認其資料的計算方式及正確性。當外部第三方執行確信需要進一步檢視佐證時,才會發現原始資料輸入時發生錯誤、憑證佚失導致無法提供充足證據以供外部驗證,或同集團各個據點之間對於原始資料蒐集的邏輯及範圍不一致等情形。
短期內企業應有完善的系統與程序進行永續資訊蒐研,以確保蒐研和報導之永續資訊有條理、合乎邏輯並記錄確實(如:資訊如何進行統計、是否存有任何不確定性及限制;資訊來源必須妥適、可靠且可被佐證),建議企業妥善留存內外部憑證、設計並標準化永續資訊報導流程並設計適當覆核人員,長期則可考慮於年度稽核計畫中將「非財務資訊之管理」列入內部控制計畫之稽核項目。此概念與現行公開發行公司應具備之財務報編制流程管理的精神頗為接近。
可靠度
為了提升永續報告書的可靠度,永續資訊應經內部適當覆核、內部稽核外,更可考慮由外部第三方進行確信或驗證。現行作業辦法規定食品工業、化學工業及金融保險業應針對特定內容取得會計師確信意見書,為鼓勵企業將編製之永續報告書取得第三方驗證,公司治理評鑑中也將「公司編製之永續報告書是否取得第三方驗證」列入指標。
除了主管機關直接給予的糖與鞭子,作業辦法亦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元之上市櫃公司自 2023年起應編製並申報永續報告書,隨著被強制要求的企業範圍越來越廣,永續報告書不再是大型企業或國際級企業的專利,中小型企業也應該意識到永續報告書的價值,取得第三方確信或驗證不僅能驅動企業內部對於永續資訊資料蒐集的內部控制及作業流程的改善,資訊透明度的提升更可以加強機構投資人投資或客戶合作的意願,提升企業在國際供應鏈的能見度。
由《KPMG 2020全球企業永續報告大調查》統計可得知,台灣前100大企業之永續報告書已有81%取得第三方確信或驗證,但台灣現行取得確信之永續報告書多以「部分指標」的「有限確信」為主,筆者認為可鼓勵企業循序漸進地逐年擴大確信範疇、增加確信指標數量(例如確信項目從常見的五至七項指標,逐年擴大至整本報告)或提升確信強度(從常見的有限確信提高至合理確信)。再者,因第三方確信或驗證意見書通常做為附錄被置於永續報告書最後,開頭的報告書總覽章節亦未明確標示有哪些指標經過確信,又確信強度為何,易使閱讀者誤以為整份報告皆有確信。建議於企業在編撰報告書總覽時應於醒目處載明經確信的指標內容或數量,以提醒報告使用者。
企業在編製永續報告書時,內容包含許多面向的永續主題,多數企業會依國際準則的規定及各自設計的方法學繪製重大主題矩陣,所鑑別的結果將決定每個永續主題的重大性程度,也會依鑑別出來的優先順序反應在報告書內容上。這個原理也應適用在如何選取需要被確信的指標,如果企業考量成本效益,僅能從部分指標來著手進行第三方確信,企業與第三方確信單位對於確信指標的挑選流程,應減少過多人為判斷因素,宜以是否與企業的營運活動攸關且具重大性作為客觀標準。較佳實務為企業搭配重大主題矩陣圖及鑑別結果,依永續主題重大性排序為選取需進行第三方確信指標的依據。更甚者,或可直接在重大主題矩陣標記經確信之重大主題,並敘明其餘重大主題未取得確信及原因,以向利害關係人溝通企業對於重大主題資訊透明度的決心。
隨著大眾對於永續議題的興趣與關注程度增長,永續報導及定義、標準化、評估的競爭亦逐漸白熱化,許多報導框架、指引及原則百家爭鳴。在台灣,雖然現行大多永續資訊單獨揭露於永續報告書中,但金管會持續修訂《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要求企業於年報揭露推動永續發展執行情形。國外亦有不少案例,已經將財務報告與永續報告合併為一本年度整合性報告。無論未來永續報告書以何種方式呈現,永續報導可見的未來趨勢,是將有助於財務或投資決策的非財務資訊在財務報告或年報中揭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於2022年三月底推出草案,強制企業在財報揭露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包含對財報產生影響的氣候指標、氣候相關所投入的費用及資本支出金額及對於氣候事件的財務估計和假設等。美國此一警鐘敲響,作為身處出口、代工導向的台灣企業,提升永續報告書及永續資訊的品質更是勢在必行。
不僅為了符合永續資訊的報導法規要求,企業經營環境所面臨的永續經營風險更是不斷變化,如同疫情一夕之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地緣政治的衝突使供應鏈面臨斷鏈危機及短鏈轉型,老生常談的氣候變遷也未曾停下惡化的腳步,永續經營的本質就是持續針對永續議題進行趨勢分析、風險管理,盤點企業核心業務能力及服務,再發展出因應風險與商機的永續策略。永續報告書內揭露的永續作為及績效是反映企業新價值的最佳管道之一,其中又以氣候相關風險與報酬的相關內容最為大型機構投資人所關注,假如企業可進一步報導綠色經濟相關的表現與收益,說明可為企業帶來價值的綠色商品及服務,對於自身綠色營收及未來規劃進行充分報導,將吸引可觀的資金流。
永續報告書的發展已日益成熟,從單純闡述企業自身企業理念及公益故事,到企業辨識整體性的永續重大風險及指標,開始蒐集資料及追蹤指標,再於企業內部發展出永續委員會及專責執行小組,且與企業內外利害關係人溝通及揭露永續相關資訊,並利用投資等級的永續資訊幫助企業定義及揭露永續目標,設定目標實踐時程表及透過定期的量化數據檢視永續策略及目標進度。最後,將ESG融入企業DNA,永續策略與核心商業模式整合,讓永續不再是需要另外費時費力去做的一件事,而是成為企業的新日常。
葉俐伶
審計部經理
E:liliyeh@kpmg.com.tw
T:(02) 8101 6666 #1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