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產業這兩年除了因Covid-19疫情造成的全球景氣上下震盪起伏、供應鏈斷鏈、通貨膨脹造成的原物料與人工成本大幅上漲更是雪上加霜,間接促動全台的房地產投資熱潮,雖然中美貿易大戰的轉單效應讓許多廠商的訂單從天而降,宅經濟造成短期供需過熱,在強權威脅下的孤島,卻藉由南海的地緣政治以及半導體產業鏈串起的護國神山效益,讓台灣的經濟成長獨樹一幟!
隨著疫情起起伏伏,供應鏈的急單與原物料斷鏈、缺工以及成本上漲的效益仍然方興未艾,許多以代工為主的製造商被品牌商要求強化「企業營運持續計畫」(BCP),目的不是為了通過ISO國際認證,而是為了預防或處理正在發生的各式各樣企業策略或營運風險,以降低營運中斷的疑慮。
雖然台灣已經步入老齡與少子化,但台商資金回流以及美國QE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化通膨的疑慮,便宜的利息亦加速台灣的房地產南北輪番上漲,顛覆了經濟學者的預期。資源稀缺的心理因素讓供應鏈面臨轉型與重組的巨大壓力。產業的關鍵語彙從過去幾年的工業4.0、IOT、AI,轉變成數位轉型、雲端、元宇宙與晶片、電動車,過去保守的投資AI應用在產線品質檢測、數位勞動力,未來必須加速投資在資料分析、商業模式轉型與創新、科技技術的整合與應用!
供應鏈的未來,所有利害關係人的訊息必須更透明,資訊的傳遞必須高度的仰賴數位化科技,同樣的,產業聚落與生態圈也必須朝短鏈供應以及維持高度的彈性與韌性規劃,面對這樣的變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 企業應該建構一套隨時能夠偵測並預防策略與營運風險的管理機制。
- 企業應有效利用科技技術,提升供應鏈所有利害關係人的資訊能見度,以協助產銷的量能調撥。
- 企業應透過數據分析資料協助企業進行判斷和決策,進而改變商業模式。
- 企業應該專注建立一個可信賴的供應商關係網路以及供應商風險警示系統,以協助企業應對供應鏈中斷的危機和支撐營運的永續性。
- 企業要更重視碳足跡的盤查及碳排放的改善,以降低供應鏈總成本提高,而影響消費意願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