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受惠於低利環境、資金寬鬆,全球併購交易迎來榮景,根據Refinitiv,截至2021年12月交易總額約5.7兆美元,相較於去年同期成長約64%,該驅動力主要來自於私募股權基金積極參與併購及特殊交易目的收購公司之盛行(SPAC)。私募股權基金將資本佈署到科技、電信、醫療保健或ESG相關的新興及中小企業(如:KKR試圖以120億歐元收購義大利電信);而特殊交易目的收購公司提供某些成熟的私營公司進入公開市場的機會(如:Gogoro即透過SPAC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此外,新冠疫情亦使企業重新審視經營狀況,促使企業透過併購取得所缺乏科技或市場方面的優勢,以強化其競爭能力;抑或是透過併購進行企業轉型,以因應持續變動的商業模式。
展望2022年,預計併購市場仍將活絡,惟,是否能延續2021年熱度和成長動能,則取決於下列不確定因素的未來發展:
- 新冠疫情後續發展:疫情是否能受到有效控制及「與病毒共存」政策成效,都將對全球經濟及併購市場帶來顯著影響;
- 通膨及升息壓力:因應急速加劇的通膨壓力,Fed預計於2022年多次升息(根據CME FedWatch Tool,有30%分析師預估到2022年底,Fed將累計升息75-100bps,另有35%分析師更保守,預估全年將累計升息超過100bps)。預計將帶動一波全球央行的升息潮,而升息將拉高資金成本,進而影響企業併購意願;
- 主管機關對併購交易的態度:近期反壟斷監管機構的審查力度逐漸加大,如:2021年12月美國Federal Trade Commission提起訴訟阻止美國晶片製造商輝達公司(Nvidia Corp.)收購英國安謀半導體公司(Arm Holdings);
- ESG議題:ESG已成為併購交易雙方更為重視的議題,除將帶來額外的盡職調查成本,或是造成融資及籌資的困難,甚至可能因標的公司本身ESG相關疑慮而使併購案告吹;
- 地緣政治發展:彭博於2021年底Markets Live Global Survey發現受訪者認為,2022年市場面臨的最大的風險是通膨、其次是新冠疫情,接著是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全球政經局勢的不穩定(如:俄羅斯與烏克蘭邊境情勢緊張、台海關係發展等),將可能減緩或抑制併購交易市場的成長。
面對新冠疫情變種病毒、通膨和升息壓力、供應鏈瓶頸、反壟斷監管、地緣政治風險等多重因素影響,2022年併購市場預期將持續充滿挑戰,但市場普遍認為,企業併購浪潮尚未趨緩,甚至有望持續創高。由於SPAC在IPO完成後,通常有兩年的時間進行收購,預計 2022 年將延續2021年的熱潮產生更多交易;私募基金於2021年交易金額成長超過55%,2022年將可能持續扮演併購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此外,受新冠疫情及總體環境變化之影響,全球企業認知需保有競爭力及營運彈性,故將更專注於數位轉型、人才需求等面向,預期為持續推動2022年併購交易市場成長之原因。
聚焦於臺灣併購市場,相較於2020年全球併購交易數量下降7%,臺灣併購交易案件數量相對成長6%,主要係因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臺灣公衛政策成功地將疫情阻擋在外,防疫成效使得併購市場較為活絡。根據Capital IQ,2021年臺灣併購交易數量雖成長34%,但併購交易金額卻下降22%,惟2021年6至7月間,因本土疫情擴散而進入三級警戒,影響投資人態度轉趨保守且部分交易延宕。臺灣與國外對於新冠疫情之控制做法明顯不同,臺灣傾向以類鎖國方式將病毒阻擋在外,但國外係以加速施打疫苗控制疫情,目前台灣第二劑累計接種率約7成,低於鄰近國家(如:澳洲、新加坡、南韓、日本等第二劑累計接種率已達8成、甚至高達9成5);此外,澳洲、新加坡、韓國亦於2021年底逐步開放邊境。臺灣政策面或民意若持續與國際脫鉤,將影響外資進入臺灣之意願,而成為臺灣併購市場甚至是外人投資的隱憂之一。事實上,外資併購臺灣企業案件數逐年下滑,2021年僅有不及4%的併購案由外資發起。2022年臺灣併購交易走向預期將延續近兩年態勢專注於綠能產業發展和各產業及供應鏈整合;此外,臺商亦將持續發展海外併購,以期達成技術轉型、供應鏈布局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