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經濟在復甦的過程中將遇到「多重挑戰」。多個國際專業組織提出警告,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成長將受到限制甚至下降,並伴隨持續的通膨壓力。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22年1月大幅下調中國和美國世界兩大經濟體的經濟成長預測,顯示對整體經濟從大流行病中全面復甦的悲觀預期。此外,各國中央銀行須採取更有力的行動來平息通貨膨脹;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更為復甦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今年年初世界銀行(World Bank)亦提出對全球經濟展望的擔憂,並預計全球多數國家2022年通貨膨脹率會更高。因此各國將要求其中央銀行採行緊縮的貨幣政策,確保其資金借款隨著信貸成本的上升而下降。此舉措將給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那些擁有大量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國家帶來很大的壓力和風險。然而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經濟政策舉措?以當前全球仍受疫情波及的情形下,可能是需要更多公平供應的Covid-19疫苗、測試和治療藥物。
疫情衝擊下的供應鏈到底有多混亂?去年,一連串的生產和運輸中斷與對貨物需求的飆升相互作用下,導致貨架空空,價格上漲。近幾個月來,追蹤供應鏈困境的數量更以驚人的速度增加,這些種種都顯示出混亂局面已創史上紀錄,更加深了未來的不確定性。舉例而言,由美國物流公司(Flexport)發佈具指標性的「海運及時性指標 (Ocean Timeliness Indicator)」報告指出,涉及中國的兩條主要貨運路線:到歐洲和美國。三年前,到歐洲的旅程只需要不到60天,而到美國的旅程只需要不到50天。大流行病發生後,到歐洲的運輸時間為108天;到美國的運輸時間為114天,比以往更長。除了到貨時間明顯變長之外,在2021年運費飆升,隨著高費率被納入更長期限的航運合約中,高成本可能持續到2023年之後。
面對供應鏈造成的壓力,何時得以喘息?關键可能來自富裕國家對需求的降溫,尤其是美國。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銀行的分析報告,其中針對供應鏈壓力指標(該指標主要考察供給和需求相互間狀況)結果顯示,由於對消費品和資本財的需求減少,使得貿易放緩也舒解使自2021年底以來供應鏈的壓力。
多個預測機構和專家對經濟自2020年巨大衰退中反彈的速度感到驚訝。數據顯示38個OECD中較富裕的國家其產出總合已超越大流行前的水準,而整體的平均失業率為5.7%,與戰後的平均水準一致。再者,考量通貨膨脹,家計戶的總收入也超越了大流行前的水準。即使冠狀病毒歷經數度變種,但這背後卻創造出在這場「戰疫」下的贏家和輸家,且他們之間顯著的差異在2022年仍會持續存在。
造成上述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國家看到在大流行病中所帶來的機會,故不斷擴增其資本支出。例如,在美國,企業為因應疫情因此投入大量技術支出以提升員工在家工作的效率。去年10月,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預測2022年S&P500企業在資本支出和研發方面的支出將比2019年增加18%。同時全球對ESG議題意識抬頭,一些國家例如:挪威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投資如石油和天然氣支出進行縮減。
KPMG在全球CEO大調查中發現,大流行病、氣候變化和地緣政治正促使全球CEO們比以往更加關注雙重轉型:智慧數位化和達成對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目標。面對技能短缺以及為因應勞工、客戶和投資者日益增長的需求,使得價值鏈技術提升比以往更加迫切。但技術的取得,如人工智慧和5G網路,並不會憑空發生,一切有賴企業高層及其團隊有清晰的願景,知道他們想去哪裡,以及如何把企業帶到那裡。KPMG的專業服務將為CEO們提供一張地圖--製造業的未來,做為轉型路上的指引。
惟有一個具有彈性的供應鏈,才能實現企業的運營效率。大流行病和氣候變遷的結合正在加速數位化轉型,而企業也正在尋找減輕新風險和極大化新機會的方法。KPMG將全力協助企業掌握數位化轉型和ESG的目標,將二者融合共同發揮作用。KPMG於2022年將ESG視為一項重要戰略,協助輔導企業數位轉型並融入ESG議題以降低供應鏈風險,同時增強可持續性,以實現企業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