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綠天鵝來襲!ESG成風險管理新解方

歷經新冠肺炎大流行,新變種病毒Omicron自2021年11月底開始席捲全球,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過3億,疫情的多變,促使政府與企業進入長期抗疫局面。全球最大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公司(Munich Re)在最新的報告指出,2021年颶風、暴風雪和洪水引發的全球天災損失高達1,200億美元,若連同計入沒有投保的損失,整體災損金額更高達2,800億美元,創下史上第四高紀錄。想當然耳,世界經濟論壇(WEF) 在今年1月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全球前十大風險中前二名則分別為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事件。針對氣候變遷的綠天鵝振翅起飛與對應的蝴蝶效應,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直指,地球的命運依然命懸一線,我們仍在敲響氣候災難的大門,不淨零則地球歸零。在疫情、氣候變遷雙夾擊之下,企業需必須反思如何保持營運的彈性以及掌握ESG提升韌性。

在疫情變化極快的2021年,ESG風險管理受到投資機構重視、資產規模扶搖直上,全球規模最大的資產管理機構貝萊德也揭露目前永續投資資產規模已達4兆美元。在台灣,ESG投資標的不僅為蔚為顯學,也受到勞退基金的青睞,對投資機構來說,納入ESG有其作為避險與挖掘商機的投資決策考量。

低碳轉型

圖說: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前十大嚴重風險

國際碳市場形塑 氣候經貿議題不容忽視

面臨嚴峻的氣候變遷挑戰,COP26在2020年因疫情取消辦理後於2021年11月正式回歸,聚焦控制全球暖化不超過1.5°C的目標,最後197國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其關鍵內容包含加強各國減碳措施、逐步減少燃煤發電與化石燃料補貼、挹注氣候變遷發展資金,以及建立國際碳交易規則。

歐盟設下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為此於2021年7月發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2023進行試行,並在2026年針對高碳排產品如鋼鐵與水泥出口至歐盟課徵碳關稅,平衡國內與進口產品之間的碳價格。此法案也進一步催生台灣建立碳交易制度的急迫性,其主要因素在於進口商若可提出產品已在原產國繳交過碳稅或碳費,則可折抵所需購買的CBAM憑證數量。緊接在後,中國在同一個時間啟動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美國也預計於2024年推出碳關稅制度,國際碳市場已成形,碳排放儼然已成為氣候經貿議題,攸關台灣企業出口競爭力。

因應國際氣候變遷以及碳市場機制,台灣環保署在2021年10月正式將溫管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明確將台灣2050年達成淨零目標納入法案,並新增碳費徵收機制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碳交易機制更同步帶動各部會紛紛推出配套法案與措施。今年1月份,金管會也加強力道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要求2027年全體上市櫃公司將必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除了企業本體外還包含財報合併報表之子公司;2029年則需進一步通過溫室氣體盤查第三方驗證,以擴大與加強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作為首要因應。

低碳轉型 接軌國際資本市場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模式,但也加速了企業進入數位轉型。面對氣候變遷,台灣許多績優企業與KPMG客戶已超前佈署,導入TCFD架構揭露相關資訊,盤點、鑑別氣候相關風險因子與量化財務衝擊,並在國際永續評比中獲得佳績。也有企業率先進行淨零承諾、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 SBT)設定短中長期目標,並開始制定內部碳定價,驅動企業接軌低碳轉型時代,提升自身能源效率,發揮影響力與價值鏈連結。

KPMG 宣布承諾於2030年達成淨零排放,其全球智庫也針對低碳轉型議題,發布多項研究報告,如因應COP26發布全球首份2021淨零排放準備度報告、企業脫碳透明度與揭露八大指引報告、探討人力資本在企業去碳化中的角色報告等,提供企業第一線的全球資訊與低碳轉型指南。建議企業在面臨低碳轉型,採取三有對策,即是有準備、有行動、有溝通。企業需掌握國際ESG情勢做好準備,建立永續治理與監管單位提早佈局、ESG永續策略與營運策略結合,進而設定目標與行動方案;最後為採取更多元且有效的管道與利害關係人溝通。

貝萊德CEO在兩年前提出氣候變遷風險為投資風險,在2022年最新的發表中則清楚指出永續投資規模日益升高,並發生投資結構性的改變;全球邁向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也將塑造低碳經濟的規模,而這將帶來前所未見的投資商機。也因此低碳轉型被視為驅動國際資本市場的關鍵,這也勢必創造出新一代的產業領導者,期許台灣發揮長久以來的科技影響力提供世界級的永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