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的突飛猛進讓我們對未來多了份希望,但似乎也讓每個企業、每個人多了份力猶未戴。2022,迎向元宇宙新時代,我們綜整了KPMG全球產業分析、國外調研報告,加上我們長期對於產業趨勢變化的觀察,歸納了幾年內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趨勢:

趨勢一:數位轉型以「人」為本進行再聚焦

經過疫情洗禮,勞動市場供需產生了結構性變化,全球人口的快速老化更是必須面對的新現實。企業未來轉型策略將需更以人為核心佈建:

1.  策略著眼點將從外部客戶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更深入到內部員工體驗(Employee Experience)的發展。未來組織架構將更扁平,讓員工的潛能可以更加釋放。

2.  核心城市外圍,相對物價較低、距離員工居家15分鐘以內移動時間區域將成為辦公室新選擇。人們對於遠距溝通工作模式將會更純熟。

3.  企業對員工正規學歷要求將降低,微證書(Micro Credential)將不亞於同等學歷般地被企業重視。這也表示員工終生學習(Lifelong Learning) 的重要。

4.  人力結構改變造就了零工經濟每年14%的成長,人力市場將出現越來越多高度彈性、約聘或短期兼職型式的工作機會。

5.  工作流程邁向自動化、AI化,企業需更重視員工的數位賦能,讓人機協作可以更加順暢。

趨勢二:企業永續力加上數位力將成零碳轉型雙軸引擎

世界已有五十個以上國家宣布於2050年能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在全球企業高喊目標導向(Purpose Driven)浪潮下,企業不應將ESG支出視為成本,而是更積極的與營運、獲利結合,結合數位科技的力量,例如導入能耗更低設備、提升對碳足跡追蹤、利用數據精準營銷,進而建構新商務模式,像應用程式CitiCap藉由個人交通工具的減少使用並結合碳交易就有不錯的商業應用,我們預期永續力與數位力的雙軌結合將成為推動轉型新引擎。 

趨勢三:跨國間數位議題合作,將加速全球數位社會(Digital society)形成

數位經濟的蓬勃無法靠單打獨鬥,而是仰賴生態圈發展。未來跨國層級的合作以及協議,預計將陸續加溫。

1.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發布「數位經濟與社會指數」(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dex 2021, DESI 2021),指出各國數位發展落差。未來也預計增加對基礎和核心技術的領域的投資,強化科技主權並逐步降低對美國和中國的依賴。

2.  新加坡與澳洲簽訂SADEA(Singapore-Australia Digital Economy Agreement ),期望增加數據互通性 (Data Interoperability)。

3.  印度預計在2022年7月與新加坡簽訂India-Singapore payment link。屆時新加坡PayNow和印度統一支付方式(UPI) 用戶將能在兩國之間進行轉賬。

印度(Aadhaar), 澳洲(myGovID), 新加坡(Singpass)等國家也都陸續建構 了自己的數位身分體系。也期望台灣在數位身分證專法推出後,能有新契機。

趨勢四:去中心化的商務模式將持續在創新與監管間找到平衡點

去中心化金融DeFi已是區塊鍊世界熱們議題,目前已有超過1500億美金存入各種去中心化金融協定,市場更有超過16,000種加密電子貨幣交易。估計在元宇宙與NFT等議題帶動下,將有機會更上一層樓發展。

根據 Chainalysis數據,2021涉及加密貨幣相關非法活動金額高達14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以詐騙為大宗,其次為盜竊。而採礦能耗、貨幣價值高波動等疑慮也引起高度關注。預期未來各國央行將陸續投入數位貨幣研究。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全球已有約86%央行正積極探索數位貨幣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趨勢五:開放銀行將開啟後數位金融時代的新戰場

未來金融服務將更無縫的融入各種應用場景。這除了考驗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之外,數據的開放與串接也更顯重要。金管會近期也公布「金融機構間資料共享指引」,說明了九項資料在經過取得客戶同意後,可以在FI間(Financial Institution)共享,進而讓金融服務能夠從單一客戶視角(Single Customer View)進行更完整的規劃。

趨勢六:Phygital將成為零售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未來實體商場並不會消失,但虛擬(Digital)與實體(Physical)界線將更加模糊,抑或是將不需有界線,零售商也須思考如何創造更好客戶體驗,讓Digital 與Physical融合成為無縫的”Physigital “。我們也看到台灣零售業的新挑戰與契機:

1.  電子支付條例升級將驅動零售新戰場:電支使用人數2021年突破千萬,改版的新條例預期將打破電子支付和金融機構間的高牆,並帶動一波支付平台間的整合,擁有電支執照業者的商務模式將有更活耀的契機,也將像微型銀行一般逐步提供金融服務。

2.  最後一哩路的服務歷程須被加倍重視:台灣物流體系仍屬高度勞力密集產業,尚有許多優化空間,包含自動化倉儲、理貨、物流路線與效率最適化等,也期許我們可以迎頭趕上。

結語

2021無論是在科技發展、商務模式創新、法規演化,我們都有長足進步,而數位發展部也預計於2022 Q2掛牌啟動,寄望後續對於數位資源的整合、創新環境的發展建構及人才培育能夠發揮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