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至今仍舊牽動國際經濟及貿易政策,不僅對企業營運和投資產生衝擊、驟增的關稅成本增加也造成國際供應鏈的變動,更加速了國際產業的分工與重組;除此之外,新冠疫情使美國反思「再工業化」的重要性並吸引製造業回流。根據最新公佈的《KPMG 2021 年台灣CEO 前瞻大調查》顯示,各大企業之 CEO 將供應鏈風險視為未來三年企業主要威脅之一。
對此調查結果,KPMG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營運長陳彩凰表示,全球經貿整合將加速朝向雙邊化,區域化發展,此現象無疑為臺灣產業帶來新的商機以及嚴格的挑戰。美中貿易戰於 2020 年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至今已18 個月,雙方貿易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採購進度仍遠遠落後,說明兩大經濟體間的貿易關係仍然存在 「重大失衡」。聯合國研究報告指出,疫後各產業均面臨供應鏈萎縮的現象;然而,即使全球製造商考慮將生產轉移到鄰國,他們仍將亞太地區視為經濟復甦的核心。陳彩凰表示,全球供應鏈重組將以短鏈及區域化、在地化的形式存在,然而臺商仍應考慮生產成本、內需市場及產業聚落做為企業整體移轉考量。陳彩凰指出面對目前日益增溫的中美貿易戰、區域政治經濟間之衝突,建議臺商可就其產品及產線之所在國是否受到各國貿易措施影響,規劃對公司短、中、長期之業務策略與供應鏈,從而為企業帶來增加產品銷售的競爭力。
針對供應鏈重組之布局策略,KPMG 工業產業主持人暨顧問部執行副總 劉彥伯以「掌握變數,移轉供應鏈1.0」、「啟動韌性供應鏈」、「傳承轉型與基業長青」三個階段性目標為企業明確梳理出具體措施。劉彥伯表示:台商過去生產基地的遷徙,大部分是站在比較利益的基礎,將生產基地遷往土地成本低廉、工資便宜、租稅優惠較佳以及生態圈群聚效益的區域,但「供應鏈重組規劃」階段更重要的是必須考慮全球稅務風險,以及當地法令動向變遷的影響,以確保企業長青的基礎。
一旦生產基地選擇確認後「啟動韌性供應鏈」是這個階段的主軸,過去著重在移轉訂價,現在必須建構全球最低稅賦的商業與營運模式,以數位轉型與智能自動化來優化價值鏈管理,規劃具彈性與前瞻性的共享服務組織,引進合宜的人機協同產銷模式、引進適當的資訊工具並蒐集工業數據與分析、嘗試建構訂單預測模擬機制,最適採購與存貨優化機制,並維持具競爭力的進出口經銷或貿易交易型態,建構人才發展、傳承與接班計劃,確保企業維持韌性。
劉彥伯強調:第三階段的重點在「確保永續經營的價值」,動態調整商業與營運模式以及移轉訂價和稅賦的影響,此時應該建構完善的供應商評鑑與輔導機制,並深化文化的塑造與完善績效獎酬制度,優化產銷與供應鏈預測模擬模型、發展人力資源系統與優化風險管理機制,企業的重點在傳承與永續經營。
很多企業在前述價值鏈重組的過程中藉由產銷基地之移動、各項營運層面之重新擘劃乃至重塑企業核心價值,無非關注於及時掌握商機,創造企業更大價值,但陳彩凰提醒同時也必須考量如何「防弊」,以避免相關供應鏈調整衍生風險侵蝕原期待之效益,她以租稅相關風險舉例之,如果價值鏈重組過程未能及時檢視集團之利潤配置策略,則在全球稅捐機關疫後加強稅務稽查且更為看重全球反避稅趨勢下,之後可能遇到不同國家稅捐機關之挑戰而產生補徵稅負之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