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行不行,災難會說話;在商言商行不行,一樣災難說了算。時代走到全球人口80 億的今天,所有領域有一個結果論的共同特色,也就是行不行都可以用會不會有「大難臨頭」當作關鍵指標,人類文明何其不幸,共同走到這個坎,得一起承擔可能扛不起的災難。面對極度氣候現在連先進國家白人一樣都得逃難的事實,再亮眼的經濟、科技與政治勢力,仍得敲響低碳轉型的警鐘;中國再威一樣得屈服在氣候變遷造成的水太多、水太少、水太髒、缺料絕糧及能源短缺所致的國安、外交與政權威脅。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 的第六次科學分析報告大量呈現氣候變遷各種徵兆已成事實,然人們已見看到極度熱、瞬間寒、極度乾、瞬間澇,幾乎可以說是同期間在地球上出現各種破紀錄的極端氣候狀況,極端成常態,災難永常在,而且是人人有可能受害,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分析,新冠疫災加上地緣政治的衝突與氣候變遷終結了連續 20 年減少的世界極度貧困人口,在2020 增加了1.2 億人,預計在2021年底將增加到1.5 億人,同時也改變了極貧人口的結構。極度貧困的定義為負擔不起每日生活費1.9美元( 約新台幣55 元) ,新冠疫災發生後全球脫貧的一切努力與成果被打回原形。2018 年五分之四國際貧窮線下的人係居住在偏遠地區,一半是兒童。然而新冠疫災所造成的新貧族,住在都會區比例大幅增高,且大多從事受封城與交通限制衝擊大的工作,非正規服務業及製造業居多,農業偏少,82%為中等收入國家的人民。研究也預估,氣候變遷會使得6.8 千萬到1.32 億的人在2030 成為新貧族。面對這樣的境地,人類不謙卑都不行。「環境/ 氣候變遷風險」被CEO 視為是未來三年企業的主要威脅並不意外,而且還會持續發酵,谷底翻身都不夠,直到變好的速度加快到足以力挽狂瀾,變好的力道大到可以扭轉乾坤。

綜觀全球低碳轉型的發展,下圖呈現1992-2020 近三十年來新氣候經濟發展所打造之基礎建設及生態系示意圖,從百分之七十為政策架構的推拉、基礎元素( 標準、價格、透明化) 及低碳能源的支援,百分之三十為產業落地的創新與實踐行動。依據目前已到位的基礎建設,2021-2050 應打造的體系則為百分之七十加速到位的產業氣候行動,並催化百分之三十精進的政策架構。為了活命,15 年內所有產業均必須減碳50%,30 年內必須達到淨零碳排才有機會。

過去百年,有形的價格遠比無形的價值重要,股東遠比其他利害關係人重要,創造的貨幣價值獨享遠比共享重要。這些目前仍為大多數商人堅守的經商作為,如果無害,今天世界不會因為不可持續的環境、社會與經濟而付出比獲利還要更大的代價。

圖「利」,在商言商天經地義。但利變了,必須從自私的小利到永續的大利才能人人可活。世界經濟論壇的新報告給商界圖大利的建言,從企業使命、董事會ESG 永續策略與真實價值、利害關係人議合、ESG KPIs 到誠信透明。多數企業若能從利的表走向利的裏,也許可以走出世界的活路來! 2021 年KPMG 的CEO Outlook 調查結果,反映出未來必須更向低碳永續靠攏的門道。

永續
 黃正忠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KPMG in Taiwa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