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

《2021年KPMG全球CEO前瞻大調查》報告,針對分別來自11個產業、超過1,325位受訪之CEO進行年度調查,了解他們在重建經濟和社會方面扮演的關鍵角色。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持續跟受訪的CEO們保持聯繫,他們對於經濟復甦抱持樂觀的態度,並強調持續帶領團隊朝目標前進,而氣候變遷和不平等相關社會議題仍是重大挑戰。

今年的調查發現CEO不僅堅守崗位,也秉持以人為優先、以目標為導向的信念,帶領其企業成長。



1. 邁向復甦之路

疫情對 CEO來說是一場大考驗:他們必須確保員工的健康和福祉、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重大決策、在虛擬環境中調整他們的領導方式,並為後疫情時代預做準備。正當疫情影響仍持續著,CEO同時面臨新挑戰:在推動成長的潛力與全球不均衡復甦潛力的不確定性上取得平衡。

  • 信心回升:對全球景氣發展的信心已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60%的全球CEO對未來三年的全球前景發展充滿信心,比去年同期的32%顯著增加。研究發現,87%的CEO表示他們未來三年會尋找合適的收購交易機會。在這當中,有五成(50%)的CEO表示併購需求明顯提升。
  • 三大風險並列第一:CEO將供應鏈風險、資訊安全風險及環境/氣候變遷風險視為未來三年企業主要威脅
  • 從企業宗旨出發:比起過往,消費者與員工更在乎與他們所支持公司的價值理念為何。CEO們感受到他們需要為消費者、員工、投資人及社區居民創造長期價值。調查顯示, 87%的CEO認為企業宗旨是建立品牌聲譽的核心,並與業務績效直接相關;將近三分之二(64%,比起2020年增加54%)的CEO致力於將企業宗旨融入營運中。
  • 強化數位靈活性:未來三年,越來越多的 CEO 在追求成長時優先考慮技術投資,且40% 的CEO更加重視人才投資,這比例較 2020 年的 33% 顯著增加。

2. 以創造信賴感為目標

企業宗旨已成為企業的首要之務。透過紮實的 ESG 計劃可以幫助 CEO 展示他們如何實現目標——但調查還也顯示,仍有大多數的 CEO仍然不相信ESG 對財務的影響。 CEO該 如何將他們的目標從意圖聲明轉為實際行動?

  • 社會大眾為優先:雖然 71% 的CEO表示以個人名義來解決社會議題的意願增加,仍有56% 的CEO表示,他們難以趕上一般大眾、投資人和政府對多元、平等和包容性的期望。
  • ESG中的「環境」:若要達成氣候變遷的目標,企業和政府需共同採取行動, 30%的CEO計畫將其超過10%的收入投資於推動永續發展的計劃或措施。企業領導者認為如果企業要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需仰賴政府的振興紓困方案,75%的全球CEO已將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視為把淨零排放納入氣候變遷議題的關鍵時刻。
  • 落實ESG策略:四分之三的全球CEO表示數位投資及ESG投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ESG策略反映在財務報告上。52%於高成長企業的CEO相信ESG策略提升其企業的財務績效,而整體CEO們對此認同的比例下降至37%。

3. 靈活的數位勞動力

CEO 們意識到,未來的工作型態不僅僅單靠人力。企業能靈活運用科技技術,並且提升其員工技能,也就是擁有積極主動且敏捷的數位勞動力,將能創造出高績效。

  • 未來工作型態彈性化:CEO們需在勞資雙方間訂出一個合適的工作模式,僅有37%的CEO表示,他們的企業實施混合工作模式,大多數員工每星期遠端工作至少2天,而51%的CEO 考慮投資共享辦公室。
  • 資安防護再強化:CEO們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70% 的 CEO 表示新的合作夥伴對數位轉型的推動相當重視,但 79% 的 CEO 也指出建立自身的資安防護措施,跟保護他們的合作夥伴生態圈和供應鏈一樣重要。
  • 顛覆式創新領航家:CEO 們意識到數位化是當今企業創造新價值的核心來源。 CEO 們希望在顛覆和創新應用佔有一席之地,67% 的 CEO 表示他們將增加對顛覆性科技技術和創新流程的投資。

總結

我們的調查顯示,CEO 會以身作則,面對當今嚴峻的挑戰。他們決定兌現目標承諾、進行必要的 ESG 投資與變革,以解決不平等議題,並發起淨零碳排的競賽,也希望透過數位敏銳力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來推動成長、茁壯,同時確保員工技能的養成,能跟投資新興科技的腳步一致。

Methodology 調查背景

KPMG全球CEO前瞻大調查訪問了全球最具影響力公司的1,325位CEO,提供未來三年企業與經濟成長前景的觀察見解,及目前依然肆虐全球的COVID-19疫情對其企業的影響。 所有受訪者皆於年營收超過5億美元的公司任職,而有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年營收則超過100億美元。

調查於2021年6月29日至8月6日之間舉行,受訪者分別來自11處主要市場國家(澳洲、加拿大、中國、法國、德國、印度、義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國、美國)與11個主要產業類別(資產管理、汽車、銀行、消費與零售、能源、基礎建設、保險、生命科學、製造、科技、通訊與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