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去模稜兩可,企業ESG見真章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21年1月公布最新的全球風險排名,傳染性疾病傳播風險竄升全球風險之首(去年排名第10),新冠疫情爆發迄今,全球確診人數已突破1.7億人,臺灣自5月中旬從防疫模範生轉而進入三級警戒,疫情瞬息萬變;臺灣企業若要成功抗疫,需要立即改變營運型態與思維、強化其永續韌性之重要性。經濟為持續穩定發展,資本市場更加著重ESG績效考量,從各國主管機關紛紛推出的政策牛肉,在在證明政府間有志一同地將資金導引至永續金融之推動,並提供更為明確之指引。
歐盟於2020年6月發布永續經濟活動之分類標準(EU Taxonomy),提供各項經濟活動永續性的標準與定義後,2021年3月進一步推出《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 SFDR),要求資本市場參與者以一致標準與定義揭露永續風險及相關影響;我國金管會發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亦要求企業參考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架構(TCFD)、永續會計準則(SASB)等強化永續報告書揭露內涵;「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則逐步建立起綠色相關產業之定義與分類標準,引導金融機構逐步將投融資擴及至對永續領域之支援,並培養金融機構因應氣候變遷風險之韌性與客戶曝險掌握。
ESG資訊族繁不及備載,而企業不能不提
臺灣證券交易所全資子公司臺灣指數股份有限公司契合當今ESG投資趨勢,陸續推出臺灣永續指數、臺灣上櫃永續(ESG)指數 、特選ESG高股息報酬指數和特選上櫃ESG成長報酬指數等,以吸引機構投資人、提升台灣永續績效之代表性。上述之指數皆以ESG篩選成分股、採用公司治理評鑑結果做為評估指標之一,或於評估模型中考量SASB及TCFD,鼓勵更多企業推動永續,更凸顯出ESG資訊揭露透明度與品質之重要性。
近年來環境議題之回應則是ESG資訊揭露中不可或缺之要素,歐洲議會2021年3月通過與世貿組織(WTO)相容的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asures, CBAM)決議,預計在2023年實施碳邊境稅;中美兩強2021年4月發布了應對氣候危機的聯合聲明,將在年底的COP 26前制定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執行方針。此外,目前少有企業揭露生物多樣性流失風險,自然相關財務資訊揭露工作小組 (Task 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NFD)已召集包含KPMG在內的73家合作夥伴建置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的揭露架構,將會是下階段ESG揭露重點。
企業轉型與發展的標準配備,應具永續治理與策略規劃
從第七屆公司治理評鑑結果顯示,前5%上市櫃公司中,有27%屬長期耕耘ESG的標竿型企業、且連續七屆獲評為前5%;另有81%公司治理評鑑前20%之上市公司名列臺灣永續指數2021年6月最新公告之78檔成分股中,可發現企業投入ESG非一蹴可幾,須謹守永續心法來面對國際日趨嚴格的要求與期待,隨新興風險之變化、國內外政策變革及疫情的衝擊等各種外在環境影響與時俱進。尚未啟動之企業則應建立永續治理機制,透過短中長期完整的策略規劃,積極將ESG整合至企業核心本業及風險管理中,並及早掌握己身碳排放、導入TCFD,才能了解對於短中長期財務衝擊之風險與機會影響程度,方得相應提升ESG資訊揭露的透明度與品質。
(作者為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副總經理 林泉興,本文同時刊載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