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財務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總經理暨KPMG安侯建業私募基金產業主持人 張維夫
畢馬威財務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曾文欣
在全球化競爭下,台灣企業透過併購切入新市場/客戶、取得關鍵技術/產品、擴大經濟規模已逐漸成為常態。近年來,台灣企業海內外併購活動明顯轉趨活絡,除了較知名的鴻海併購夏普及日月光與矽品合組控股公司外,其他台灣企業也積極進行購併,如:統一以新台幣70億元併購韓國熊津飲料公司、台泥投資新台幣340億元與土耳其集團OYAK共組合資公司等。事實上,許多台灣企業也紛紛仿效國外企業成立專責部門負責處理併購及併購後整合之相關事務,併購儼然成為企業發展重要的一環。
今年年初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經濟前景不明下,企業併購交易活動明顯減緩;諸多併購案,更因疫情先後破局(例如:Xerox宣布撤回對HP高達美金350億元之惡意併購、LVMH宣布放棄美金160億元收購Tiffany之交易案)。然而,隨著疫情趨緩,交易活動於下半年明顯回溫(如:能源巨頭Chevron以美金130億元併購Noble Energy、Nvidia以美金400億元收購Arm等)。另外,Bloomberg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亞太地區的併購交易金額更是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綜觀下半年併購交易回溫,主要歸納於下列因素:
一、資金成本降低:
在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下,全球央行紛紛降息振興經濟,在資金取得成本大幅降低下,大幅增加企業或財務性投資人進行併購誘因。
二、資金取得容易:
全球經濟活動普遍因疫情趨緩甚至停滯,連帶降低企業融資需求;金融機構在資金過剩下,轉將閒置資金提供予企業或財務性投資人進行併購交易,致併購活動顯著增加。
三、賣方出售意願升高:
受到疫情衝擊,原本即有出場意願的賣家,因未來不確定性增加,更加積極尋求出場機會;亦有部分財務不夠健全之企業被迫尋求資金挹注或出售。上述原因均使賣方出售意願升高,除了主動降低賣價外(經濟不確定性明顯衝擊企業獲利),部分賣方甚至同意釋出較優惠之交易條件(如:釋出控制權、允許價金分期支付等)。
四、私募基金資金充裕:
專業數據公司Pregin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私募基金待投入資金累計達美金1.5兆元,創歷史新高;在疫情肆虐下,預估私募基金將伺機對財務不夠健全之企業出手(bargain hunting)。
五、供應鏈風險升高:
如【KPMG 2020年全球CEO前瞻大調查】指出「供應鏈風險」躍升為企業經營最具顯著影響的威脅之一。為了降低相關營運風險(如:疫情造成的斷鏈或疫情衍生的自動化需求),企業開始透過策略聯盟(交叉持股)或成立合資公司(joint venture)迅速穩固供應鏈及取得相關技術。
雖然本次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衝擊,但對台灣企業而言,實為難得的機會。台灣企業除了持續強化並改善營運績效,更可以伺機透過國內外併購來擴大市場規模綜效及取得技術,以提升競爭優勢。然而,再次提醒台灣企業,併購隱藏不同類型之交易風險,也建議企業務必透過詳盡及完善的盡職調查來降低相關風險。另外,除了有效降低可能交易風險,如何創造價值也是主要關鍵,也因此交易後的整合亦是重要課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