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全球經濟,許多產業正面臨生存保衛戰。然而,也造就某些新興產業逆風崛起。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支付產業、支付科技的加速發展。然而,高速成長的背後,仍有兩大地雷!
根據KPMG的研究資料顯示,在2019年支付科技的發展有著爆炸性的成長,2019全年度支付科技收購與投資案總計超過300項,總體金額亦達到770億美元的規模。截至2020年第一季的統計數據,支付科技收購與投資案就已經將近420項,雖然總體金額暫時僅達到120億美元,但整體來說,支付科技的成長速率仍令人驚艷並充滿想像空間。
疫情加快行動支付發展,台灣電支使用者超過800萬人
放眼國際,盤點在這些支付科技的投資與發展項目,包含幾種不同的支付相關的服務,從電子錢包(如Kyash、ADDI、Karma)、跨境支付平台(如Stripe、Finix、AirWallex)、支付支援軟體(如SpotOn和Bill.com)、第三方支付(如Klarna、EVO、Worldline)、內容管理及身分辨識軟體(如Fundbox、Red Flag、Asensys)等多元的支付產業相關項目。我們可以看見的是,支付服務儼然已撐起自己的一片天;除此之外,隨著投資者所投入的資金,也不難看見投資市場對此項目的雄心壯志。
回顧台灣,根據資策會去年(2019)的年度統計資料,國內行動支付使用的普及率已經達到六成,且因疫情影響,將有機會更加速台灣民眾使用行動支付的習慣養成與黏著。
另外,依據金管會所公布的國內電子支付機構業務市場最新現況,截至今年4月的數據顯示,電子支付總使用者共計約829萬人,使用者人數最高的工具為街口支付(233.6萬人),第二名為LINE Pay Money(229.2萬人),玉山銀行的電子支付(116.2萬人)則名列第三。當然,政府對於行動支付服務的推動也是使得國內行動支付加速的成因之一。
儘管行動支付快速普及與成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行動支付快速成長的背後,對消費者來說是否也存在隱憂、成為消費者地雷?
第一個地雷,用戶隱私與個資保護的不當處理
隨著行動支付的快速普及、建立多個不同的數位支付帳戶已然成為消費行為的常態,過程中,個人資料的相互流通與儲存也將更為廣泛。
當一般消費者在享受行動支付所帶來便利體驗的同時,也往往會忽略了注意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這也將提高了個人資料安全以及隱私安全問題的潛在風險。
通過行動支付工具、電子錢包、電商平台上所記載的各類支付交易記錄和數據,有心人士以及犯罪集團將有機會可以輕鬆地進行數位身分冒用、盜刷等不法情事,一旦行動支付缺乏足夠的安全保護,這也代表著將個人隱私資料暴露在高度風險中。
第二個地雷,多數台灣民眾的金融常識不足,可能衍生金融詐騙。
依據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調查資料,台灣的「金融識字率」為37%,僅略高於全球平均的33%,一般民眾對基本的金融概念認知仍嫌不足,除了無法保障自己權益、可能發生金融詐騙外,嚴重更可能擴大成社會問題。
如去年底在台南被破獲的「新智付」第三方支付公司,所造成的影響範圍超過1萬名投資人,非法吸金金額則超過了新台幣21億以上。
KPMG專家認為,行動支付的普及以及使用率快速上揚,加速打開了更多商業上應用的無限可能,未來的支付工具將不僅是用來支付,而將是朝向一種支付生態圈的形式來進行發展(例如在疫情期間,街口支付與LINE Pay以API串接的方式,將口罩地圖入口新增在使用者頁面中,並標註可以使用自家支付工具進行付款的藥局地點,這是Open Data應用的經典案例)。
而從全球以及目前台灣的支付發展趨勢看來,支付場景也勢必將更朝向與民眾Life Style整合的平台模式邁進,才能創造最高的價值。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必須更謹慎面對科技所可能衍生的各種問題,包含資料安全問題、數位科技風險,以及民眾對於金融科技知識落差造成風險新破口的可能性。科技固然美好,在享受其所帶來美好生活的同時,也唯有在便利與風險端取得平衡點,才能為我們帶來最大的效益!
(作者為KPMG安侯建業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本文同時刊載於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