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巨頭連年經營下,每年 11 月成了購物狂熱月,交易數字年年創新高。但熱潮可不止「雙十一」?往前有九九購物節,往後還有黑色星期五、雙十二、耶誕節檔期,層出不窮的購物節不斷行銷新商品,也牽動背後的環境社會隱憂。

「過度包裝」(excess-packaging)問題首當其衝。綠色和平中國辦公室聯合其他兩家環保組織在今年雙十一當天聯合發佈的《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生產特徵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指出,2018 年中國消耗快遞包材高達 941 萬噸,相當於 1.3 億個成年人的體重,而這些快遞包裝材料的生產、使用和處置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則需種植約 7.1 億棵樹才能中和。電商網購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的外部成本並非新議題,許多大型電商平台和貨運公司也逐步推出訂單電子化、包材減量等因應措施,如亞馬遜透過「亞馬遜日」鼓勵會員合併自己的訂單一起運送,減少分散包裝的耗材,但對比起消費市場的龐大需求──目前研判電商市場在未來十年內會繼續高速成長──改變的腳步仍須加快。

快速時尚所帶來的消費潮也不容小覷。根據阿里巴巴集團官方統計數字,出口商品類成交額前十高的品項中九項都是鞋衣製品。在快時尚的風氣和行銷活動推波助瀾下,大眾購入越來越多衣服,但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越來越少,被丟棄的二手衣也因快時尚的衣料品質往往難以再回收使用。服裝業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10%,其能源消耗量超過航空和航運業的總和。所幸有越來越多消費者與品牌注意到快時尚對環境帶來的災難,市場分析報告也指出,對於促進品牌行動,消費者的要求是關鍵。

台灣已有不少社會企業正在對減少包裝廢棄物做出努力,如綠藤生機的空瓶回收計畫,鼓勵消費者將用完的包裝帶回門市,透過特定程序開發廢棄物的最大價值。對改變快時尚風氣,也有像 Story Wear 這樣主打利用回收衣物、布料,與在地裁縫師結合,製成商品實踐永續時尚和循環經濟的社會企業在對快時尚做出回擊。改變產業不代表要禁止時尚或電商,而是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回應市場期待。

金錢不是萬能,但推動永續發展和降低環境社會風險,沒錢萬萬不能,如何透過好的商業模式,將資本市場的能量帶來解決問題,更是重中之重。在大眾消費習慣已越來越依賴電商的狀況下,消費者也該更積極去買「好」東西、支持「好」商業,促使產業在此浪潮上做出有效轉型。消費者們,你買「好」了嗎?

 黃正忠

KPMG安侯永續董事總經理

KPMG in Taiwa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