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有限的歷史上,曾經發生了許多的危機事件,過程中固然帶來了不少麻煩。但令人鼓舞的是,我們看到了在逆境中,人們總是充滿著活力與韌性,而為了解決問題,往往能夠從順勢發展出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因應新的常態,替歷史寫下新的篇章、替未來開啟新的康莊大道。

就像是2000年的網路泡沫,促使了像Google、Facebook等這類新科技巨擎的陸續崛起;2008、2009年所爆發的金融海嘯,則是替金融科技開啟嶄新格局。

疫後金融營運模式,如何走向「精實化」「數位化」?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無論接受與否,疫情確實強力驅動著客戶改變其使用金融服務的方式,這點從世界各地的自動櫃員機與現金使用率的大大降低;以及分行的關閉及營運時間調整可以窺知一二。

若要持續維運下去,金融機構的營運模式勢必要更「精實化」「數位化」。
幸運的是,現今科技金融(行動支付、機器人理財、KYC、智能客服、作業流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已有能力提供疫情所需要的精益營運模式與架構。

根據KPMG調查報告指出,以金融科技為經營核心的金融機構,其整體營運成本將可比傳統大規模的實體銀行少約七成。

除了成本優勢,數位金融也更備即時因應市場變化的彈性,並帶給客戶更加的流暢感與便利性。以中小企業的放款業務為例,數位化程度低的銀行,往往需要數週的流程才能完成完整客戶需求。相較之下,發展數位化的銀行僅需數小時即可完成。對於競爭力而言,高下立判。

數位化布建不足,傳統銀行如何彎道超車?

近期,我們也觀察到以實體分行為主的傳統銀行體系,已開始警覺到自身數位化程度的不足將對其業務發展產生關鍵性的衝擊,也因此,他們對於數位科技的採用預期將會加速,希望能創造彎道超車的新契機。

疫情爆發前,我們已經看到多家大型銀行收購科技金融公司的趨勢。未來,為了提供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預期將會有更多金融機構提出對於雲端與敏捷服務的需求,而金融機構與科技金融公司合作的程度與規模、併購的需求也將比以往更多更大。

不過,伴隨著新機會的到來,也帶來了潛在的挑戰。

首先,存、放、貸與投資等基礎金融會受到疫情衝擊,出現大洗牌。

因疫情所營造出來的全球不確定性,可能會出現一波金融機構帳戶結清浪潮,人們更傾向將資金移轉至他們認為較為安全的帳戶或是金融機構,個人在過去擁有多個帳號的現象也許將不復存在;跨國轉帳的業務與手續費的收益可能也會下滑、信用損失與呆帳的狀況也可能愈趨嚴重。投資平台間的交易往來也可能會受影響。

第二,疫後經濟不確定,讓金主變得嚴格而保守。

從整體的投資環境來看,我們看到已投資科技金融的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和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雖將持續提供金援,但對於新的投資項目或種子投資,勢必會更加謹慎。

疫後投資的重點將轉向已走完前幾輪募資,相較成熟的項目。而市值評估的案件也將會減少,投資者對於資金的運用與評估眼光也將變得更為嚴苛。

FinTech新創將迎來「報復性成長」?

這些因素雖對科技金融產業造成影響,但也因此讓他們更加茁壯。體質好並擁有優良服務品質的公司不僅將會存活下來,也會變得更有競爭力。

根據KPMG的調查指出,約有一半的科技金融公司相信,就算他們的業績掉了五成,只要降低25%的成本,他們還是能擁有足夠18個月的現金與營運資金。

當恢復期一旦開始,科技金融市場上將會出現更多的機會。

如果你是以下四種的新創業者,你可能有更多存活利基!

第一種,
「數位支付」與「電子錢包」的市場將有機會造就新一波報復性的成長。

第二種,
隨著數位金融服務的普及化,提供數位辨識與客戶分析的服務也將跟著茁壯。

第三種,
疫情期間更加嚴重的網路詐騙與資安問題,也將促使企業們更加重視相關防護措施,提供資安服務的業主也將因此受惠。

第四種,
科技保險(Insutech)業者。伴隨著來的對於身體健康和環境的重視,金融與醫療保健的連結也會變得更加強烈,因為將會有更多人需要為自己與家人,尋找更全面的醫療保險與保健措施。這也將會對科技金融與科技保險(Insutech)注入新的元素。

在台灣,數位金融科技發展將會是熱鬧有趣的,之前發放的三家純網銀執照,將會陸續上線營業,而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推動也將有機會加速跨產業生態圈發展、整合與經營。

而5G的開台,也將有機會提供更流暢的科技體驗。相信未來將是精采可期的。

(作者為KPMG安侯建業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本文同時刊載於遠見雜誌)

Wayne Lai

數位長, 顧問服務部執行副總經理

KPMG in Taiwan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