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深受科技與全球化影響的時代,以往將稅務視為社會契約的信念正逐漸被挑戰。全世界如今都在探究:納稅究竟是法律議題或倫理議題?KPMG全球稅務政策部主管合夥人Chris Morgan表示,對於稅務的討論將持續延燒,且論點將逐漸轉由全球性的角度切入。

在稅收制度的新規則已建立、現有規則已然失效的現今社會中,新制度便像是一部新車行駛在嶄新的道路上。由於稅務牽涉到大量當事人和利害關係人,因此稅務專業人士在詮釋其工作內涵時,應該要把制度變化也納入其目標架構下加以考量。而聯合國所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報告亦包含稅務議題。

KPMG全球稅務政策主持人暨歐盟稅務主管合夥人Chris Morgan以發言人的身分,出席了由國際財政協會土耳其分會(IFA Turkey)舉辦的「21世紀跨境稅務挑戰研討會」(Cross-border Tax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Seminar),並在會後回答「KPMG議程」(KPMG Gündem )相關問題。
 

問:在你擔任KPMG全球稅務政策合夥人時,「納稅究竟是法律議題或倫理議題」的爭論已相當熱門,您認為這樣的爭辯會持續加劇,或維持現狀呢?

答:首先,先以我們的觀點回答「納稅只是法律議題還是也包含了倫理道德層面?」這個問題。我認為這正好解釋了為什麼在爭論時,利害關係人往往從不同的出發點思考。有些人說納稅是法律議題,所以他們認為「因為 符合法律規定,所以我可以做」。也有人認為納稅主要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並暗示他們可以用某種方式決定他人應繳納的「正確稅額」,且在此前提下,某些納稅人應盡可能地繳納更多的稅款(通常是公司或富豪)。

不過,這兩種立場皆破壞了法治原則,因為就法律面而言,第一種立場忽略了法律的目的,而第二種立場則過於主觀。我們對前述問題的回答,是繳納的稅額須根據法條及法律上的定義來決定;而在稅務結構、規劃和解釋方面仍需要作選擇。就像所有的人類行為一樣,這些選擇都涉及了道德或倫理判斷。因此,稅務既是法律議題,也是倫理道德議題。

我認為稅務爭辯勢必只會更加白熱化,而且成為全球的議題。這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因為政府一直在積極開闢新財源,而現代商業模式讓政府難以決定哪些經濟行為應被課稅(至少就公司稅而言是如此)。如何對所謂的「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徵稅的辯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許多歐洲政府和歐盟認為,如果一間科技公司在歐洲有收入,那其就應該在歐洲繳稅──即便這些企業於現行國際法規範下並非應稅實體。媒體經常將這點描述成涉及避稅或稅收公正的問題。美國傾向於認為所有產品價值和智慧財產權都是在美國建立的,因此這筆收入將依美國法徵稅或減免。最近美國的稅改可能只會使這場辯論變得更加複雜。

另一個例子,是聯合國在《永續發展目標》報告中指出,開發中國家應增加徵收稅額,以便支撐其國內的發展,這使話題轉向跨國企業是否應「支付其所應付之稅金」,針對此議題,政府應在來源和居住原則之間取得平衡,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擴大課稅基礎,並解決非正式經濟((灰色經濟又稱地下經濟))的問題。我認為很明確的是,在其中許多議題上,不同人的看法會截然相異。我們在英國發起的「負責任稅務爭辯」(Responsible Tax Debate)現在已經擴展到全球,目的是試圖讓各方利害關係人了解彼此的觀點和事實全貌,以便提出共同的解決方案,而非一開始就處在偏頗和敵對的立場。
 

問:當爭辯愈演愈烈,會對利害關係人帶來何種風險?在涉及利害關係人的稅務政策中,你是否有看到任何趨勢?

答:我認為風險在於當爭辯演變得更為激烈、偏頗與政治化之後,很可能催生出不當的政策。這樣的風險顯然是存在的,情況就像我先前提到數位經濟的辯論。而許多政府在政策壓力驅使下,會利用提高徵收稅額的方式,來解決避稅或制度不公的問題。雖然人們的顧慮其來有自,但爭辯的方向往往有失公允。重要的是,企業應對此積極回應,而非一昧否認改變的可能性。如果無法找到一個全世界都認同的解決方案,那麼對線上交易的單邊課稅現象便會增加 ── 據我上次統計至少已經有八個案例。這對企業而言將十分不利,因為該現象會使稅務遵循成本與複雜度上升,甚或重複課稅。由於科技 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沒有適當的稅制將使經濟發展受挫,也會對消費者造成負面的影響。政府可能也不樂見此種情況,因為相關糾紛增加,會使得提高稅額的代價也跟著上升,而且還有可能需要面臨報復性稅收修正措施(retaliatory tax amendments),讓整體稅收不增反降。簡而言之,沒有人能從分裂和衝突中受益。

問:KPMG的《全球稅務服務專業準則》(Global Principles for a Responsible Tax Practice)如何為我們的社會提供附加價值?KPMG和其客戶在執行業務的方式上,是否會因此有任何明確的不同?

答:如果是問我KPMG自2016年底更新《全球準則》以來,執業方式是否有任何顯著轉變的話,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過去15年至20年間,在眾多因素驅使之下,社會對於稅務的態度一直在改變,而我們與我們的客戶,以及大多數的顧問專家都是如此。因此,KPMG的《全球準則》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我們全球會員所的經驗為依據,有系統地編纂或納入最佳實踐法的全球性準則。

《全球準則》的目的,是向我們的客戶、員工、監管機構和一般大眾表明我們處理稅務的作法。我認為藉由明確表達立場(例如我們不建議、也不實施用來規避具體法律、沒有任何實質內容或商業目的的體系),我們才能信心十足的參與這場稅務辯論。如此,我們也方能貢獻自身的專業來為公眾利益最大化提供意見。我們的客戶也可以從中受惠,因為這代表我們有能力協助客戶駕馭不斷變化的社會規範,幫助他們發展適切且有依據的稅務策略與原則。由於我們致力於在各方間建立開放與信任的正向關係,藉此減少或快速解決 爭端,因此政府和稅務部門連帶地也將受益。
 

在KPMG Responsible Tax平台瀏覽原文:

The perfect storm for tax
https://responsibletax.kpmg.com/page/the-perfect-storm-for-t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