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数据到中国实践 毕马威中国在国际数字能源展发布《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5》

展会期间,毕马威中国成功举办“驾驭AI浪潮—引领零碳智慧能源新变革”分论坛并同步发布了《年鉴》。

展会期间,毕马威中国成功举办“驾驭AI浪潮—引领零碳智慧能源新变革”分论坛并同步发布了《年鉴》。

“2024年,全球能源总需求增长2%,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增长约1%,均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来源自毕马威中国在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上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5》(第74版)中文版(以下简称《年鉴》)。从《年鉴》可以看到,尽管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全球能源系统的脱碳进程仍未能抵消经济活动带来的排放压力。

9月18日-21日,在深圳举行的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是全球首个以“数字能源”为主题的专业展会,本届展会以“深AI能源,数创未来”为主题,汇聚全球领军企业参展参会,从创新展示、论坛的思想碰撞,再到项目的务实对接,全方位呈现全球能源转型的“数字引擎”。展会期间,毕马威中国成功举办“驾驭AI浪潮—引领零碳智慧能源新变革”分论坛并同步发布了《年鉴》。

作为全球能源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数据报告之一,该《年鉴》自1952年创刊以来,持续以权威、全面的统计数据记录全球能源供需、碳排放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动态,是各国政府制定能源政策、企业规划投资、学术机构开展研究的参考工具。

全球能源转型任重道远

《年鉴》数据显示,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87%。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量均有所增长,其中天然气增幅最大,达2.5%,煤炭和石油分别增长1%和0.6%。石油仍是最大的能源来源,满足了全球34%的能源需求。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电)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能源类型,增速高达9%,过去5年,可再生能源的平均增长率约为全球总能源需求年平均增长率的五倍。

全球电力需求增长4%,继续领先于总能源需求增速,表明全球能源系统正持续向电气化方向转变。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电力供应的三分之一,但仅满足全球能源总需求的8%,凸显出可再生能源在终端用能中的渗透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各国有望借助可再生能源打造独立、清洁的能源系统,蕴含巨大的机遇。

从具体能源类型来看,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增长16%,在全球总发电量中占比从13%提升至15%。中国依然是可再生能源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占全球新增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的57%,其太阳能发电量在两年内几乎翻番。

毕马威中国客户及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赋能能源转型过程中,带来了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这对能源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复杂的挑战,从中长期角度看,对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传统化石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新能源、能源新业态及能源交叉领域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等方面有着许多优势。毕马威中国希望借助广泛资源,为推动中国能源行业实现更高效转型升级贡献智慧。

各国能源战略加速转向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能源安全及气候事件频发,正在重塑各国能源策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可再生能源视作提升能源独立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手段。然而,不同地区的转型步伐差异显著,欧美放缓而亚太继续领跑,全球能源转型呈现明显区域特征。

《年鉴》指出,各国日益将可再生能源投资视为能源安全的基石,因为可再生能源有助于各国确保本国能源系统不受全球能源市场和国际局势影响。风能、太阳能、水力和地热等利用本土资源的技术有助于各国降低能源进口。此外,可再生能源设施建成后,运营成本低且可预测,可以保护本国经济免受国际化石燃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并为国家预算和家庭支出带来稳定性。通过实施能源多元化举措,增加能源来源或供应渠道,也提高了各国抵御风险的能力。

《年鉴》还首次引入“总能源供应量”这一新指标,以更全面反映各国能源系统的实际结构和效率变化,其优势在于量化低碳及零碳能源在降低各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避免温室气体排放和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方面所带来的好处。按照该指标统计,全球能源系统的效率在2024年实际上提高了7%。毕马威中国董事、亚太区及中国能源及天然资源行业主管合伙人蔡忠铨表示,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其中煤炭需求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但同时也在可再生能源装机、电动汽车销售和电池储能部署方面领先全球。2024年,中国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量的近60%,避免了大量化石燃料进口和碳排放,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能源行业结合共生,中国能源转型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与《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5》(第74版)中文版发布相呼应的是,本次分论坛现场,毕马威中国还解读了《智能能源——人工智能驱动转型与价值重塑》报告,系统剖析AI在能源行业中的当前应用现状、转型路径及未来发展趋势。

借助此次分论坛与报告的发布,毕马威中国不仅搭建了“前沿洞察+权威数据”的交流平台,更实现了全球能源趋势与中国本土实践的有机对接。毕马威中国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其专业服务优势,助力能源行业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进零碳化与智慧化转型,为全球能源体系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完-

传媒查询

刘一
直线:+8610-85085068
电邮:ann.y.liu@kpmg.com

孙玮
直线:+8610-85085119
电邮:kw.sun@kpmg.com 

联系我们

关于毕马威中国

毕马威中国在三十一个城市设有办事机构,合伙人及员工超过14,000名,分布在北京、长春、长沙、成都、重庆、大连、东莞、佛山、福州、广州、海口、杭州、合肥、济南、南京、南通、宁波、青岛、上海、沈阳、深圳、苏州、太原、天津、武汉、无锡、厦门、西安、郑州、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这些办事机构紧密合作下,毕马威中国能够高效和迅速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毕马威是一个由独立的专业成员所组成的全球性组织,提供审计、税务和咨询等专业服务。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的成员所以毕马威为品牌开展业务运营,并提供专业服务。“毕马威”可以指毕马威全球性组织内的独立成员所,也可以指一家或多家毕马威成员所。

毕马威成员所遍布全球142个国家及地区,拥有超过275,000名合伙人及员工。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各毕马威成员所独立承担自身义务与责任。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英国私营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

1992年,毕马威在中国内地成为首家获准中外合作开业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8月1日,毕马威成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中首家从中外合作制转为特殊普通合伙的事务所。毕马威香港的成立更早在1945年。率先打入市场的先机以及对质量的不懈追求,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中国多家知名企业长期聘请毕马威提供广泛领域的专业服务(包括审计、税务和咨询),也反映了毕马威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