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

在2024年,尽管出现净息差增长停滞且贷款量下降等问题,香港银行业的资产仍有所增长。在货币政策转变和地缘政治动荡持续的情况下,成本效率有效地抵消了信贷恶化的影响。

2024年,全球经济受到几大趋势的影响。随着通货膨胀缓解和美联储降息,美国经济韧性显现;中国虽然疫情后经济复苏不均,但也继续促进着区域贸易的流动。在这一年,香港经济增长了2.5%1,低于2023年的3.2%,其中贸易发展抵消了本地需求疲软的影响。

对中国内地、美国和东盟市场的货运量有所回升,出口反弹推动了经济发展1。服务业的出口仍然保持韧性,特别是在金融、商业服务和运输领域。随着购物模式的持续转变,这些贸易增长有助于抵消消费支出不足带来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香港银行业的整体资产负债表在2024年录得温和增长。所有持牌银行的总资产增长了4.5%,达到24万亿港元。尽管贷款及垫款减少了2.3%,但客户存款增加了4.1%。

一如我们在《2024年香港银行业报告》中所预测,该行业仍旧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中国内地经济放缓。这些因素导致净息差年均下降1个基点。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2024年香港银行业的减值前经营利润同比增长7.8%,达到3,180亿港元。这一业绩主要得益于严格的成本控制以及运营效率的提升抵消了收入增长乏力的影响。

美联储于2024年将联邦基金利率一共下调了100个基点,并自2024年12月以来把利率维持在4.5%。继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后,金管局将基本利率从5.75%下调至4.75%。这导致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HIBOR)从2023年12月的5.15%跌至2024年12月的4.37%2(三月期HIBOR)。衡量银行平均资金成本的综合利率从2023年12月的2.94%降至2024年12月的2.24%,降幅达70个基点3

香港特区政府预测,香港经济继2024年增长2.5%后,2025年将增长2%至3%。2025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预计将从2024年的1.1%上升至1.5%4。在2025年第一季度,尽管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但由于对中国内地出口强劲,香港经济依旧保持韧性4

然而,自2025年4月以来,关税突然升级加剧了香港的贸易导向型经济出现下行风险。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商业房地产市场,仍然容易受到消费情绪低落的影响,这可能导致价格继续下跌,并使抵押品面临价值缩水的压力。此外,香港利率仍将受到美联储利率变动的高度影响,从而增加了另一层不确定性。

在2025年的剩余时间里,香港银行业可能面临贸易融资需求减弱以及信贷质量压力增加等问题,对于存在关税风险的行业尤为如此。银行的盈利能力可能将依赖于有效的风险管理、对地缘政治变化的快速适应,以及应对贸易和货币政策变化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5香港十大本地注册持牌银行6的部分关键指标。对于某些在香港设有双重法人架构的银行(例如同时设有分支机构和拥有法人地位的认可机构),我们没有合并此类银行的业绩。我们的分析以报告主体为基础。

净息差

净息差

净息差

与2023年相比,所有受访持牌银行的平均净息差7仅下降了1个基点,这反映了一年来利率的变化情况。2024年利率一直居高不下,直到9月美联储降息才缓解了融资成本压力,也降低了资产收益率。

尽管净息差小幅收窄,但所有受访银行的总净利息收入下降了5.9%,从2023年的3,140亿港元降至2024年的2,950亿港元,主要原因是贷款增长疲软。2024年,十大持牌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从2023年的1.65%降至1.59%,有八家录得跌幅。

其中,只有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银亚洲”)和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商银行”)的净息差同比增加。与2023年相同,在十大持牌银行中,以净息差计,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展银行”)、恒生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生银行”)和东亚银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亚银行”)斩获前三甲。

值得注意的是,建银亚洲的净息差涨幅最大,从2023年的1.41%增至2024年的1.64%,上升23个基点。尽管半数受访银行2024年的净息差出现了下滑,但建银亚洲仍通过以超出定期存款的增速扩大贷款组合,并利用自身的跨境银行优势,实现了净息差的提升8

同样,南商银行也通过战略转向使净息差从2023年的1.52%小幅上升至2024年的1.55%。该行在维持严格风险管理的同时,不断扩大离岸人民币贷款,增加绿色融资,并瞄准新兴产业9

贷款需求疲软导致恒生银行的净息差下跌了10个基点,随着贷款利差收窄,其净息差从2023年的2.30%降至2024年的2.20%10

东亚银行的净息差则从2023年的2.14%跌至2024年的2.09%,跌幅为5个基点。其净利息收入减少了3.45亿港元或2.0%至165.29亿港元,主要原因是竞争加剧和市场利率下行11

星展银行的净息差从2023年的2.28%略微降至2024年的2.27%。虽然净利息收入增长了1.36亿港元或1.3%,但受平均总资产增长1.7%影响,其净息差仍略有下降。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2025年香港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将取决于贸易局势的发展以及美联储如何应对关税引发的通胀。如果关税只导致温和的通货膨胀并在经济层面得到控制,美联储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内维持当前利率,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净息差。尽管如此,如果关税严重拖累美国经济增长,那么随后美联储可能会降息以刺激经济,净利差将因此受到挤压,但贸易融资需求则可能会得到提振。

截至2024年底,受访银行的经常账户和储蓄账户余额占存款总额的42%,略低于2023年底的43%。在2025年利率很可能维持稳定的情况下,我们预计,由于客户获得更高收益率或向流动性资产转移的途径较少,存款结构将不会出现大幅变动。

成本

成本收入比率

成本收入比率

2024年,在经营面临净息差增长停滞、贷款需求低迷和经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香港银行业继续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包括数字化转型和劳动力优化等运营效率提升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经营费用,并促使平均成本收入比率从2023年的42.6%降至2024年的42.2%,降幅达38个基点。

这得益于所有受访银行的经营收入取得了7.1%的增长,超过其6.1%的经营费用增幅。尽管香港银行业在获取和留住人才方面持续面临挑战,但2024年总员工成本仅小幅增加3.3%。

十大受访银行的总经营收入增长了6.6%,略高于总经营费用的6.5%增幅。因此,其加权平均成本收入比率从2023年的41.3%略微下降到2024年的41.1%。虽然平均比率有所下降,但只有四家银行的比率同比下降,其他六家银行则有所上升。

其中,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香港”)及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银行”)继续录得最低和最高的成本收入比率,分别为24.9%及59.0%。中银香港和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亚洲”)是唯一成本收入比率低于30%的银行。而渣打银行则是唯一一家成本收入比率超过50%的银行。

在十大受访银行中,建银亚洲录得了最大的成本收入比率降幅,从2023年的35.6%跌至2024年的30.4%。其主要原因是该行通过劳动力优化减少了0.4%的经营费用并增加了16.7%的经营收入。其收入增长源于贷款组合扩大使净利息收入增加,以及投资和保险业务持续发展带来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上升12

渣打银行的经营费用增长了9.3%,而经营收入增长仅为6.4%,因此录得最大的成本收入利率增幅,从2023年的57.4%升至2024年的59.0%13

贷款及垫款

贷款

贷款

所有受访银行的贷款及垫款总额在2023年减少3.1%后,到2024年底再跌2.3%至95,020亿港元。尽管货币宽松,但由于经济依旧谨慎前行且结构性挑战持续,贷款需求仍然低迷。本地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促使家庭和企业均推迟借贷。此外,银行也继续收紧贷款审批并执行更审慎的信贷标准,以降低风险。

商业贷款、按揭贷款和于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仍然占贷款组合的大部分,在2024年贷款总额中的占比达89.2%,而2023年则为89.4%。于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和商业贷款仍然是最大的两类贷款。所有贷款产品的余额保持相对平稳。

十大受访银行的贷款及垫款总额进一步下降2.1%至82,070亿港元(2023年下降3.6%)。尽管贷款和垫款总额同比减少,但十大受访银行中,有四家的贷款组合规模有所增长。

南商银行的贷款总额减少幅度最大,从2,990亿港元跌至2024年的2,690亿港元(跌幅10%)。其主要原因是贷款需求疲软且该行实施审慎的风险管理,包括执行更严格的信贷审批和对高风险领域进行战略撤资14

相比之下,建银亚洲充分利用其跨境协作优势取得了最大的贷款总额增幅,从2.64亿港元升至2.78亿港元(增幅5.2%)15

汇丰银行的贷款及垫款总额(涵盖其亚太业务)下降1.8%至35,300亿港元,主要是由于香港企业及商业贷款净减少540亿港元16,尤其是房地产及建筑行业17

中银香港的贷款组合下降1.6%至16,820亿港元,企业贷款和垫款从11,050亿港元跌至10,790亿港元18,主要受香港以外地区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减少所致。

信贷质量

减值贷款比率

减值贷款比率

2024年,受中国内地房地产下行和内地需求不足的影响,香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抵押品价值和借款人偿付能力的下降推高了本地银行的减值贷款比率,使信贷质量面临压力。所有受访银行的减值贷款比率19从1.65%上升至2.15%,十大银行的减值贷款比率也从1.62%上升至2.07%。

在十大受访银行中,建银亚洲2024年的减值贷款比率最低,为0.33%,低于2023年的1.07%,主要是由于核销增加。相比之下,恒生银行的减值贷款比率从2023年的2.83%大幅攀升至2024年的6.12%,在十大受访银行中增幅最大,背后的推动因素主要是需求疲软导致香港商业房地产风险上升20

在十大受访银行中,只有三家的减值贷款比率在2024年有所改善:建银亚洲通过增加核销实现;中信银行(国际)由于贷款和贸易融资质量提高而从2.28%降至2.13%21;工银亚洲也在增加核销后从1.55%降至1.42%22

2024年,由于减值贷款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商业地产和中小企业领域,香港银行业继续收紧信贷。商业房地产由于供过于求,面临着更大的贬值压力。2024年9月下旬,中国出台了包括货币宽松政策、财政支持政策、房地产市场刺激政策和资本市场措施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手段23,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经济发展。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加剧以及关税问题进一步影响了跨境资金流动和投资者信心。

银行业可能持续面临准备金增加和利润率收窄带来的压力。为应对这种动荡的环境,应考虑采取不同策略来缓解风险,可将投资组合从侧重房地产向多元化转变,并加快数字化转型,从而提高成本效率。

在零售方面,许多银行在2024年9月至12月期间三次下调了最优惠贷款利率,共计62.5个基点,以因应美联储降息24。较低的利率有助于减轻借款人的住宅按揭贷款负担。

房价下跌使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总额从2023年12月底的1,313亿港元25,增至2024年12月底的1,951亿港元26。截至2024年9月底贷款成本因美联储降息而得到缓解之前,这一数字一度达到2,075亿港元。

大多数负资产案例涉及银行员工的住房贷款或按揭保险计划下的住宅按揭贷款,此类贷款的贷款价值比通常较高。按揭贷款拖欠率对此有所体现,从2023年的0.08%27略微上升至2024年的0.11%28,尽管按历史标准来看仍处于低位。各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组合仍维持较低风险。

在2025年的剩余时间里,香港银行业的信贷质量预计不会出现大幅变动。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中美关税风险和美联储政策难以预测——将仍然较为突出。尽管中国内地经济在2024年9月下旬出台的政府政策(包括货币宽松政策、财政支持政策、房地产市场刺激政策和资本市场措施)的推动下已有改善迹象,但内地房地产市场仍较为脆弱,需要密切监测。

此类问题的发展,可能会对与贸易相关且具有高贷款价值的领域的资产质量造成影响,但香港银行业可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这些措施包括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执行更严格的行业风险控制以及利用数字审批工具。银行应保持警惕,仔细评估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信贷质量的影响。为了在增长与稳定之间保持平衡,应维持强有力的资本管理,并采用灵活的定价策略。


[1] 2024年经济概况及2025年展望》第1-2、37-38、19-20页,香港特区政府,2025年2月
https://www.hkeconomy.gov.hk/en/pdf/er_24q4.pdf

[2] 香港银行公会 —— 港元利息结算利率摘要

[3] 综合利率:截至2024年12月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5/01/20250117-3/

[4] 《2025年第一季经济报告》第16页
https://www.hkeconomy.gov.hk/en/pdf/er_25q1.pdf

[5] 分析对象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注册的金融机构。

[6] 本报告所述的十大本地注册持牌银行是指本地注册持牌银行中截至2024年12月31日总资产最高的十家银行。

[7] 净息差摘录自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摘录,或根据年化净利息收入和计息资产或总资产计算得出,视可获得的资料而定。

[8] 建银亚洲2024年年报第2页
https://www.asia.ccb.com/hongkong/doc/about_us/hkg2024_financial_annual.pdf

[9] 南商银行2024年年报第281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60/ar_24/ar_24.pdf

[10] 恒生银行2024年年报第32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57/ar_24/ar_24_eng.pdf

[11] 东亚银行2024年年报第24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13/ar_24/ar_24.pdf

[12] 建银亚洲2024年年报第78-80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15/ar_24/ar_24_eng.pdf

[13] 渣打银行2024年年报第11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269/ar_24/ar_24_eng.pdf

[14] 南商银行2024年年报第281-284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60/ar_24/ar_24.pdf

[15] 建银亚洲2024年年报第2页
https://www.asia.ccb.com/hongkong/doc/about_us/hkg2024_financial_annual.pdf

[16] 汇丰银行2024年年报及账目第17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02/ar_24/ar_24_eng.pdf

[17] 汇丰银行2024年年报及账目第105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02/ar_24/ar_24_eng.pdf

[18] 中银香港2024年年报第271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72/ar_24/ar_24.pdf

[19] 减值贷款比率按发生减值的贷款及垫款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计算。

[20] 恒生银行2024年年报第72-73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57/ar_24/ar_24_eng.pdf

[21] 中信银行(国际)2024年年报第110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40/ar_24/ar_24.pdf

[22] 工银亚洲2024年年报第181页
https://vpr.hkma.gov.hk/statics/assets/doc/100077/ar_24/ar_24.pdf

[23] 货币与金融稳定情况半年度报告第11页,2025年3月,
https://www.hkma.gov.hk/media/eng/publication-and-research/quarterly-bulletin/qb202503/E_Half-yearly_202503.pdf

[24] 货币与金融稳定情况半年度报告第5页,2025年3月,
https://www.hkma.gov.hk/media/eng/publication-and-research/quarterly-bulletin/qb202503/E_Half-yearly_202503.pdf

[25] 2023年12月末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4/01/20240131-6/

[26] 2024年12月末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5/01/20250128-7/

[27] 2023年12月住宅按揭统计调查结果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4/01/20240131-5/

[28] 2024年12月住宅按揭统计调查结果
https://www.hkma.gov.hk/eng/news-and-media/press-releases/2025/01/20250128-6/

财务业绩

根据各种指标比较图表中香港五类银行的业绩

业绩排名 | 持牌银行 | 虚拟银行 | 有限制牌制银行 | 接受存款公司 | 外资银行分行
 

置顶

下载PDF

2025年香港银行业报告



关于2024年香港银行财务绩效的报告



下载PDF (6.5 MB) ⤓

联系我们